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年份英雄”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條渠

2017年04月19日 15:51:21  來源:貴州日報
字號:    

  原標題:“年份英雄”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條渠

  編者按

  莽莽黔北深山裏,藏著一條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間蜿蜒盤旋。這條修建歷時36年之久,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滋潤了祖祖輩輩乾渴貧窮的村莊。

  修建這條生命之渠的領頭人,是81歲的共産黨員,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

  2016年10月25日,本報頭版頭條推出長篇通訊《歷時36年,老黨員黃大發——絕壁鑿出貴州“紅旗渠”》,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近日,本報記者深入團結村草王壩進行蹲點調研,深挖“大發渠”背後的故事,於今日起連續推出三篇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青山不負英雄志

  3年,“頭牛”拉犁耕耘希望的田野,這是塘約村支書左文學的年份。

  6年,“羊書記”脫貧攻堅大情大義,這是姜仕坤紮根晴隆忘我奉獻的年份。

  13年,啃山不止挖通進村隧道,這是“女愚公”鄧迎香的年份。

  36年,絕壁鑿出貴州“紅旗渠”,這是老支書黃大發的年份。

  年份不同,一樣精彩,一樣醇香。

  “一根筋”拉直幸福的彎道,“一股勁”犁出希望的田野——“年份英雄”們堅毅執著、有勇有謀,“一輩子,一件事”的堅守與實幹,為一個時代鐫刻光榮與夢想。

  青山不負英雄志,“年份”未必付紅塵。堅守有成、實幹有成,“年份英雄”的精神張力必然能激起最廣泛的共鳴: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事在人為。

  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更多的獲得就在前方,但通達之路絕非坦途,依然需要一股“啃穿山洞”、“絕壁天河”的英雄氣縱橫馳騁。

  青山無言,大地無言,卻是最厚重的史冊。在這本史冊上,當“年份英雄”成為普遍的價值追求、成為共有的精神常態,多彩的貴州必定能刻下更加多彩的幸福畫卷。

  點點春雨,鳥鳴山澗。春天的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生機勃發,綠野田疇,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兩輛大巴車載著遵義市近百名黨員幹部,懷著敬仰的心情來到這裡。在靈寶山上,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們當年鑿石引水的絕壁下,他們在尋找、在沉思……

  半個世紀前,關於草王壩修渠引水的藍圖被鋪開,老支書黃大發把實現夢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1995年前的草王壩因為缺水,全村種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飯,只能吃包谷沙,無水、無電、無路,男人娶不上媳婦,光棍村的名聲不脛而走。

  水,是草王壩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歲歲的盼喲!

  1936年出生在草王壩的黃大發,從小是孤兒,靠著給鄰村的親戚賣力氣幹粗活拉扯長大。1959年,23歲的黃大發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他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

  黃大發立誓:決心為村民幹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山崖,開始了這段艱苦卓絕的修渠歷程。

  草王壩缺水,但幾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開阻隔兩村的靈寶山,螺螄河的水就能流進草王壩。

  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測量靠豎起幾根竹竿用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沒有起重設備,就在腰間拴根草繩下到擦耳岩用錘子鑿。不知道什麼叫導洪溝、分流渠,洪水一來,溝渠和草王壩人的心被衝得七零八落。修修補補十幾年,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

  有人斷言,草王壩的人就是這個命,別再想吃上白米飯。

  難道草王壩人只能安於宿命,甘心祖祖輩輩受窮?“草王壩人祖祖輩輩盼水,我們共産黨人不去幹這事,還有什麼臉面去面對他們,不管有多難,就是要拿命去換!”黃大發思忖。

  修渠失敗,黃大發沒有選擇蠻幹。1989年,53歲的黃大發被抽調到楓香區水利站協助工作,他暗下決心學習水利技術。不識字,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不懂測繪,就纏著技術員就著圖紙講解……三年時間,他積累了大量修渠知識。

  黃大發要重啟修渠計劃。經過專業測繪和精心謀劃,修渠項目再次得到縣、鄉政府支援,從當時並不寬裕的財政裏劃撥6萬元資金和38萬斤玉米。

  被貧窮和乾渴衝散的人心還能聚齊嗎?為了檢驗群眾修渠的決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題:草王壩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湊齊1萬元現金,水利站技術人員馬上就位!

  黃大發連夜跑回村裏召集村幹部開會,決定按每畝土地39元逐戶收取集資款。動員會上,有人抵制。黃大發的舅公楊春髮指著他説:“大發,你要把水引過來,我手掌心裏煮飯給你吃。”散會後,楊春發還是悄悄將39元錢塞進黃大發的手裏。

  幾斤黃豆,幾隻雞,幾斤蜂糖,陸陸續續湊到村幹部手中,第二天拿到鄉場上賣了換錢,總算湊足了一大摞皺皺巴巴的集資款。

  1992年春天,水渠動工。每天,兩百多人的隊伍跟著黃大發扎進深山修渠,施工隊負責在前面鑿石壁打槽,村民在後面跟著挑土方砌堡坎。

  修渠難,物資運輸難,聚攏人心更難。不通路,水泥、石粉靠人背馬馱運上工地;沒有後勤保障,包谷沙搭配酸菜冷洋芋一天只吃兩頓,可人心聚不齊,這渠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

  “黨員思想落後,群眾就不齊心,我們怎麼對得起共産黨員這個稱號?”每月初,黃大發都要在晚上召集村裏20個黨員開會,號召黨員衝鋒在前。

  過年了,大家都想過個閒年,卻看到黃大發帶著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沒錢買,黃大發赤腳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藥,腳板磨破皮,雙腳血淋淋的,管倉庫的工作人員想要資助他買雙鞋穿上,他卻婉拒了。

  春去冬來,餐風露宿,三年時間,草王壩人勒緊褲腰帶,用雙手硬生生鑿出了絕壁引水的奇跡:一條跨3個村,十余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大渠終於竣工。

  1995年端午節,當汩汩清流從溝渠一瀉而下時,草王壩全村老少扛著鋤頭一路呼嘯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把祖祖輩輩刨食的旱地變為稻田。

  半坎組49歲的徐開倫和黃大發跪在地裏熱淚縱橫,年年歲歲的盼喲,終於圓夢了。這年春節,村裏家家戶戶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鍋“敞開幹”,徐開倫一口氣幹了五大碗。

  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

  群峰壁立,流水淙淙;山風拂面,壯志有聲。

  回望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修渠故事,找尋“年份英雄”那些光芒閃耀的信仰足跡,就是為了在新的歷史階段,探尋和汲取不竭的動力源泉。

  小青瓦、坡面屋、穿鬥枋、轉角樓、雕花窗、白粉墻……如今的草王壩,新農村建設步伐正在加快。在黃大發和村兩委的努力下,群眾正逐步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全村現有核桃5200多畝、柚子650畝、海椒2000畝,牛羊養殖大戶超過30戶。去年底,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6500元。

  “團結村計劃2017年從貧困村出列,這是任務,也是使命!”村主任沈仕章正在加緊上報減貧名單,其他村幹部已經分頭下到村民組,發動村民規模種植辣椒、柚子、核桃。在鄉野田疇,林間地頭,村支兩委正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制,確保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變幻的是時空,不變的是宗旨。

  大發渠像一座歷史碑刻,銘記著那一段崢嶸歲月;更像一堂永遠的黨課,啟迪我們,只要真心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創造不了的奇跡。(記者 冉斌 馬剛)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