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環保部部長透露治霾新年打算

2017年01月15日 10:04:22  來源:人民網
字號:    

  2016年入冬以來,我國北方多次發生大範圍空氣重污染過程,引發社會強烈關注。不止是大氣,還有水、土壤……環境生態問題和人們切身相關。

  去年到底怎麼樣,今年怎麼做?記者和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有了這樣一番長談。

  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吉寧

  以下是採訪實錄:

  記者:大家非常關注環境品質改善的問題,去年一年,這方面的情況怎麼樣?

  陳吉寧:生態環境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我們要堅決守住民生底線,優先解決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消滅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農村環境“臟亂差”,減少大規模重污染天氣、湖泊水華等社會高度關注的污染問題,讓老百姓樹立信心、看到希望。

  過去一年,我們緊緊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落實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協同聯動。2016年,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6.0%,優良天數比例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Ⅰ至Ⅲ類水體比例同比明顯增加,劣Ⅴ類斷面比例也有一定的減少。

  但另一方面,冬季採暖期的大氣污染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入冬以來,全國多地出現大範圍、長時間、重污染霧霾天氣,北京等地啟動紅色預警,多地污染物濃度數據“爆表”。

  這其中有氣象條件持續不利的客觀原因。2016年是強厄爾尼諾現象的次年,全球普遍出現異常氣候,很多基本解決霧霾問題的發達國家也接連出現重污染情況。進入10月後,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冷空氣不活躍,溫度、風速、逆溫層等氣象要素均達到歷年最差,剛剛過去的12月更是我國1951年以來同期最暖。天不幫忙,人就要更加努力,就要採取更有力度和針對性的措施。

  記者:去年空氣品質有所改善,來之不易。在重污染天氣襲來時,環保部門做了哪些工作?

  陳吉寧:為了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環保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統一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及時組織空氣品質預測預報會商,強化應急響應措施,強化督查督導,實施區域應急聯動。從近幾次重污染天氣過程來看,京津冀地區實際空氣品質好于預測的污染程度。根據專家的評估,污染最重時,北京、保定、廊坊等地通過實施應急措施,PM2.5濃度下降達75—100微克/立方米,降幅在15%—25%之間。可以説,這些應急措施有利於污染物濃度“削峰”,減少了重污染對群眾健康影響。

  記者:去年中央環保督察備受關注。在強化地方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環境保護責任,推動落實企業的排污守法責任,切實化解過剩産能、環評源頭把控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陳吉寧:確實如此。中央環保督察,聚焦中央高度關注、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環境問題,緊盯生態破壞嚴重、環境品質惡化的重點區域流域,以及地方黨委政府環境保護不作為、亂作為問題,敢於動真碰硬,極大地發揮震懾作用。

  在大家關注的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我們在“大氣十條”的基礎上,發佈實施了《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建立月調度、季考核制度,推動完成京津冀2017年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2016年下半年短短兩個多月時間,環保部門督促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及京津冀通道城市1239家高架源企業,完成全部2370個超過45米煙囪的自動監控設備安裝,企業達標率大幅提升。

  同時,強化日常執法監管,加大典型案件查處力度,有效落實企業環保責任。出臺指導意見,旨在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援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

  嚴格建設項目環評準入,國家層面批復建設項目環評文件80項,涉及總投資10584億元;對11個不符合環境準入要求的“兩高一資”、低水準重復建設和産能過剩項目不予審批,涉及總投資970億元。

  記者:針對霧霾尤其是重污染天氣,一些地方頻出“奇招”,您作何評價?

  陳吉寧:當前,一些地方環境保護工作出現方法單一,急功近利、搞一刀切等現象。

  比如,為應付環境保護督察,個別地方發紅頭文件,強制關停市區和縣城大多數中小餐館,採取用水泥灌樹根抑制浮塵等“奇招”。又比如,一些城市在空氣品質監測站點周邊頻繁灑水、用“噴霧車”噴霧、禁止貨車通行,個別城市甚至出現堵塞空氣自動監測採樣口、私自更換採樣區域門鎖、擅自進入自動監測站房改動儀器參數、干擾數據傳輸等問題,直接造成監測數據失準失真失效,性質惡劣。這些不僅沒有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而且給推動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今年,我們已全面上收1436個國控環境空氣品質監測城市站監測事權,實現了“誰考核、誰監測”,在制度上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可靠。

  環保治理從來都不是靠突擊蠻幹來解決問題的,必須是有序的、科學的,這樣社會代價才能小,才能一步一步知道採取的措施效果如何。我們希望各地能夠把功夫用在平時,更有序、更好地解決面臨的污染問題。

  記者: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污染防治面臨什麼樣的形勢?

  陳吉寧:我常説,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取決於經濟增長的速度,而取決於經濟的總量和結構。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和增量仍在持續上升,污染物新增量依然處於高位,帶來的環境壓力仍然十分巨大。特別是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些地方環保工作和投入力度減弱,一些領域環境治理有所放鬆,一些企業環境治理意願下降,提標改造不及時、擅自停運治污設施甚至弄虛作假、超標排放、偷排漏排情況時有發生。同時,隨著環境治理措施深入推進,留下的很多環境問題是難啃的硬骨頭,複雜性在增加,解決的難度在加大。

  比如,在大氣環境方面,全國空氣品質主要指標的改善好于設定的年度目標,顆粒物濃度持續下降,但城市空氣品質還普遍超標。在水環境方面,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總體下降,但部分水體水質趨於惡化,總磷污染問題日益凸顯。

  面對這些突出環境問題,需要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綜合施策、全力攻堅、紮實作為、加快解決。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實施一批重大環保工程,帶動各地加快污染治理、改善環境品質。

  記者:新的一年,大家都關注怎麼治霾,尤其是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依舊嚴重,不僅面臨考核壓力,公眾關注度也很高。

  陳吉寧:今年是“大氣十條”第一階段實施的最後一年,主要任務是:完善大氣環境管理制度,城市大氣環境品質限期達標管理辦法和指南。加快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加大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散煤和小散亂污企業群治理、中小鍋爐淘汰、揮發性有機物減排等工作力度。深化機動車環境管理,實施機動車第五階段排放標準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第三階段排放標準,配合做好車用油品品質抽樣調查,完成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聯網。加強重污染天氣預測預報和預警會商,繼續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

  京津冀空氣污染問題是重點難點。從長線來看,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還是要解決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問題,必須進行比較大的調整。北京市2017年要實現PM2.5年均濃度降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標,既需要北京加大環境治理和監管力度,又要加強聯防聯控,解決周邊地區傳輸問題。北京要著力解決重污染車問題,治理好揚塵污染,這需要更加精細的城市管理。(本文首發于“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