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人社部官員稱中國養老保險改革進入“深水區”

2011年11月17日 10:44:5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一是不怕,堅信只要保持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中國任何時候都能養活自己的老年人;二是認真對待,從現在起,一分鐘都不能耽誤,抓緊進行制度、政策、資金安排的準備。

  養老保險是實現全體中國人民老有所養的最重要制度安排。此前,城鎮職工和農村居民已經有了制度安排,今年下半年開始試點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標誌著我國養老保險城鄉全覆蓋的制度體系最終形成,全體國民都納入了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改革已漸進“深水區”,原有的矛盾還沒有徹底解決,新的矛盾又在凸顯,真正實現全體中國人民老有所養的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從規律上看,社會保障屬於上升無止境的剛性需求。當制度安排嚴重缺失時,有一份基本保障是最突出的需求;當制度逐步健全後,提高待遇水準的需求會強烈起來,群體之間相互攀比將成為慣常現象;而對於有了相當保障的群體來説,更加便捷的服務需求將凸顯出來。必須充分認識這種規律,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

  目前,較為突出的矛盾可以概括為4方面:

  一是制度建設仍有缺失。譬如“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基金省級統籌乃至全國統籌等。

  二是城鄉分割格局亟須改變。每年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到城鎮就業和定居,同時有上億農民工在城鄉間頻繁流動,新農保制度也在迅速覆蓋全國農村。這3個變化的因素,要求做好城鄉間政策銜接,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建設。

  三是利益關係調整難度不小。“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加快完善社保體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這是第一重利益分配關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第二重,各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具體到養老保險待遇上,存在著機關與事業單位、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同類退休人員、集體企業與國有企業、靈活就業人員與單位就業人員等種種利益差別和攀比關係。平衡這些利益關係,不可能、也不應當簡單地把各類群體的待遇標準拉平,而要按照中央關於“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努力實現規則公平,並在多次調節中逐步縮小相關群體之間不合理的差距。第三重,在同一群體中也存在著利益差別,如參保長短、繳費多少,還有改制中的老人與中人、中人與新人。處理這類關係,要堅持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基本原則,即使在普惠式的制度安排中,也應適當體現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引導和激勵機制。

  四是制度持續發展挑戰嚴峻。201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1.77億人,佔總人口的13.26%,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將達到15%左右。有學者測算,我國總人口撫養比在2015年前後突破50%,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機會窗口”將逐步關閉;即使嚴格控制養老金增長水準,2030年前後養老金支出總額也將以10萬億計。各種研究的成果還需深入論證,但總的判斷方向是一致的,即人口老齡化來勢迅猛,將在今後5—10年內對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帶來深刻影響!面對這一嚴峻挑戰:一是不怕,堅信只要保持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中國任何時候都能養活自己的老年人,而且會讓他們生活得越來越好;二是認真對待,從現在起,一分鐘都不能耽誤,抓緊進行制度、政策、資金安排的準備。

  “十二五”時期,是養老保險制度實現穩定、定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階段。目前,養老保險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制度基本完備,體系比較健全,範圍大幅擴展,待遇穩步提高,向著“人人享有、共用增長”的目標邁進。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