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銀發浪潮”挑戰養老模式 老齡化我們準備好了嗎?

2017年01月13日 10:36:08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如果説,30多年前中國主要人口問題是解決出生率高,那麼在今日中國,應對迫在眉睫的老齡化挑戰正成亟待破解的人口命題。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翟振武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人口老齡化具有數量多、速度快、高齡化趨勢的特點。

  “洶洶而來的老齡化態勢,給‘未富先老’的中國帶來空巢問題、子女負擔問題、社會老年服務能力低下問題。”翟振武表示,如不加快健全養老保障、醫療保障、養老服務等社保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人口結構迅速老化將“窒息”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

  “銀發浪潮”挑戰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功能減弱,社會化養老保障滯後

  翟振武介紹,“十二五”時期,我國將迎來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明顯。從2011年到201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年均增加860萬人。

  “銀發浪潮”給家庭和社會的養老功能帶來嚴峻挑戰。

  “告別傳統大家庭的四世同堂,告別兄弟姐妹和叔伯姑嬸,我國家庭結構改變的不僅是親屬關係,還有養老模式。”翟振武説,背負住房、教育、醫療等重擔的“421家庭”,面對2個人照顧4位老人的無奈,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一項調查顯示,59.7%的人感覺自己贍養老人的經濟壓力大。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式微。

  家庭養不了,制度未跟上。翟振武説,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一邊是城鎮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養老金差距過大,一邊是基本養老保障還沒有實現城鄉全覆蓋。

  養老服務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我國約有3250萬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長期護理,而服務設施嚴重不足,服務項目和內容不全,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養老産業供給存在較大缺口。養老産業發育並未成熟,仍處於邊際不明顯、政策不配套的初級階段。在醫療保健、旅遊、教育、房地産等諸多領域,無論是政府主導還是企業主導的各種機構,依然處於淺嘗輒止的試水狀態。

  破解養老困局須“全覆蓋”

  居家養老為主,機構供養為輔

  按照目前的退休年齡,人們退休後至少會擁有二三十年的閒暇時光,如何讓這段歲月充滿陽光和活力?

  破解養老困局,既需要國家加大投入,也需要進行制度建構。翟振武説,日前,國務院印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建設和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體系,加快建設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提高養老社會化水準。

  今年6月,國務院在全國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並加快新農保試點進度,推進實現制度全覆蓋。7月起施行的《社會保險法》,首次確立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及制度上的城鄉一體化。完善以社會保險、商業養老保險為補充的養老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居家養老為主,機構供養為輔”是我國養老保障服務的發展方向。翟振武表示,根據《規劃》,我國將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街道)和社區(村)三級居家養老服務網路。大力發展社區照料服務。把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設施,納入小區配套建設規劃。

  翟振武認為,當前應著力做好三件事:

  一是養老服務機構需要提高服務品質,完善服務功能,推進供養型、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建設。

  二是優先發展護理康復服務,解決老年人醫護照顧問題。在規劃、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加強老年護理院和康復醫療機構建設。

  三是加快開發康復輔具、電子呼救等老年特需産品,拓展適合老年人需求的特色護理、家庭服務、健身旅遊、文化娛樂、金融理財等服務,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