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京東城擬劃定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 適度疏解人口

2011年11月07日 14:06:42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東城正在以傳統中軸線為核心,以周邊歷史文化街區為拓展,打造一條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

  據東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辦公室介紹,東城區已編制完成《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控制性詳細規劃》,初步劃定其區域範圍,即北至北二環,南至南二環,西至東城區界,東以安定門內大街—交道口南大街—東黃城根北街—東黃城根南街—晨光街—南河沿大街—正義路—新革路—祈年大街南端—天壇路—天壇東路為界。

  打造五大區域貫通中軸線

  在這條歷史文化傳承軸上,自南向北串聯了永定門、天壇、前門、正陽門、天安門廣場、故宮、鐘鼓樓等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文物建築;分佈著12.5片歷史文化街區,共有衚同約150條,佔東城區衚同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控規》編制課題組認為,這片區域是最能體現北京古都歷史風貌的地區。

  同時,從南向北,依次圍繞天壇、前門、東交民巷、故宮和鐘鼓樓,《控規》提出分別打造天壇文化旅遊區、歷史文化發展區、近代文化博覽區、皇城文化核心區和創意文化體驗區。希望借助上述5個片區的建設貫通北京的傳統中軸線,並促進中軸線周邊文保區的保護、完善與整體提升,最終推動中軸線申遺。

  人口疏解目標擬8萬人內

  規劃還涉及“適度疏解中軸沿線人口”。《控規》提出,將結合危樓改造、平房院落解危排險以及重點區域升級改造,加強鐘鼓樓周邊、天壇周邊、景山地區、北鑼鼓巷地區、金魚池西等重點區域的人口疏解;嚴控高密度住宅項目建設,防止出現因二次改造帶來疏解搬遷區域的人口再聚集。

  力爭到2030年,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的人口規模控制在擬8萬人以內。

  部分騰退院落建公共服務設施

  《控規》提出,將研究制定舊城居民外遷後騰退用地和房屋的使用管理政策,探索利用部分已騰退四合院、文物建築等載體資源,規劃建設文體活動中心,養老服務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

  按照疏解人口比例,優化中軸沿線公共服務設施配備,向安置區域配套轉移舊城內的教育、醫療等各項優質公共資源,更好地滿足外遷居民對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需求。

  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的規劃目標將用20年(2011年至2030年)來完成。目前,該《控規》還是審議稿,需經過政治協商、論證修改等環節,才會提交東城區政府和區委進行決策。

  對話

  “對舊城人口不是拆遷是疏解”

  東城區常務副區長徐熙表示,人口疏解後受保護院落大部分將作為公共服務性質或公益性質使用

  近日,東城區常務副區長徐熙就中軸線保護、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的建設規劃等問題接受記者採訪。他表示,中軸線的保護與發展並不矛盾,但最急迫的是先做好保護與修繕;文保區內人口疏解後,將更多地發展公共服務項目。

  新京報:東城對中軸線的保護和發展有沒有整體規劃?

  徐熙:東城區將按照中軸線文化保護規劃,北部以皇城為核心,整治鐘鼓樓周邊環境,重點打造皇家文化;中部以天安門廣場為核心,提升長安街至前三門大街的環境水準,打造融合南北的紐帶;南部以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為核心,重點打造城南文化,並加快永外商務區的建設,形成一個完整的發展鏈。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