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垃圾分類,人人都來添把力

2022-11-25 10:21: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垃圾分類是一場持久戰,需要人人參與,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推進,讓垃圾分類意識越來越強,垃圾治理之路越走越通暢,開啟更加美好的綠色生活

  日前,筆者跟隨北京市的垃圾清運車,探訪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全流程,對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一個筐”到“四個桶”,從“嫌麻煩”到“新時尚”,垃圾分類後,北京市生活垃圾減量近三成,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長近1倍;從混運到分類清運,從統一填埋到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2.49億噸。如此巨量的生活垃圾,成為城市管理的一大難題。在此背景下,實施垃圾分類,助力垃圾減量,提升資源化利用水準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時下,垃圾分類已在許多地方落地生根。首批先行先試的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小區覆蓋率已達86.6%。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參與率都達到九成以上。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多個環節,任何環節出問題,都影響實際效果。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保證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利用、廢物處置無縫銜接,需要政府、社會與公眾形成更強大的環保合力。

  要強化前後聯動,讓垃圾分類真正發揮成效。推廣垃圾分類,最怕“先分後混”。目前,我國部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系統仍不完善,制約著垃圾分類的推廣和效果。因此,實施垃圾分類,應積極配套分類垃圾處理設施,實現垃圾處理全鏈條有機銜接,從而真正實現垃圾分類。

  以北京為例,為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需求,全市升級固定桶站6.35萬個,建成分類驛站2095座、轉机站138座、分揀中心16座,涂裝垃圾運輸車輛4274輛。後端的硬體保障到位,才能有效實現垃圾分類“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目標。

  要強化機制聯動,讓垃圾分類新時尚變成新習慣。浙江杭州為居民開設垃圾分類專屬智慧賬戶,推廣“綠色存摺”,以積分制助力垃圾分類;重慶開出首張針對個別單位的垃圾分類罰單,對某超市未分類投放生活垃圾進行處罰……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創新機制,為居民做好垃圾分類提供便利條件,幫助群眾逐步實現從“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的轉變。

  垃圾分類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個體,自覺加入到垃圾分類的行列中來,是普通市民對城市的一項貢獻。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形成綠色生活理念、綠色生活習慣。以今年“雙11”為例,回收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快遞包裝回收量達700萬個,同比增長超80%。

  垃圾分類是一場持久戰,需要人人參與,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推進。我們要讓垃圾分類意識越來越強,垃圾治理之路越走越通暢,開啟更加美好的綠色生活。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