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海醫護想方設法為血透患者“生命接力” “空中橋梁”造福外地患者

2022-04-16 12:4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上海4月15日電 (陳靜 王根華 曹希 張蕓瑤)對血透患者來説,透析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一週透析2到3次,一次也不能少。

  在急診門前開闢出“應急血透室”、在患者入口處設立“血透患者一站式服務”、在透析中心打造“全程閉環管理的透析病區”,記者15日獲悉,上海長征醫院腎臟病科主任毛志國帶領科室醫護為血透患者開通新的生命通道。疫情防控下,承載著500余名透析患者“生命線”的血透機徹夜運轉,完成一次次“生命接力”。

  據了解,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原本門診透析的患者中,不少人因為社區不斷有陽性病人出現而導致成為了密接、次密接以及高危篩查人員等不同的身份。為了確保醫院在疫情期間的安全管理,醫院立即梳理出了住院患者血液透析、門診患者血液透析、封控患者應急血液透析、陽性患者緊急透析以及危重患者透析治療等等不同的治療路徑。

  急診重症醫學科護士長蔣卓娟連夜選派具有相關操作資質的ICU護士了成立了應急方艙透析小組、住院患者透析小組以及陽性患者透析小組。在護士站,電話鈴聲總是不斷響起,微信群裏叮噹作響,這裡很多都是緊急透析患者的臨床需求。“接單”後,血透小組便身穿“大白”、肩挎自製的小包,裝著透析必需的耗材物品,推著沉重的透析機器“送服務到府”。在應急方艙、發熱門診、急診搶救室、病房大樓、……哪有需要,哪就有她們的身影。

  據了解,許多血透患者未接種新冠疫苗接種,一旦發生感染,後果將不堪設想。醫院一直在思考優化血透病房就診流程,盡最大的努力降低病毒感染風險,同時確保患者的就醫需求不受影響。在醫院感控辦、專家組的指導下,血透室提升了防控等級;同時,醫院又對血透室進行了佈局改造,開闢出獨立的清潔區、緩衝區、污染區。醫院還專門辟出了一條透析患者專用通道。

  血透患者也是慢病患者,閉環期間,藥吃完了,怎麼辦?據了解,上海長征醫院為血透患者開闢了一站式綠色通道,將血透門診整體搬到血透患者入口處,醫療團隊在這裡為患者提供了掛號、診療、開方、收費、發藥等一站式服務,最大程度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的同時,也避免患者因在院內來回走動而産生的交叉傳染風險。

  牽掛血透患者的安危的不僅僅只有上海長征醫院,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本輪疫情伊始,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緊急採購多套血透設備,僅用72小時迅速搭建起應急血透室。醫院腎臟病科血液凈化中心方面15日告訴記者,在全力保證原有透析患者治療需求的同時,該院還接收來自封閉小區的血透患者。疫情防控期間,全院特殊性血液凈化任務同比增長達三倍。

  在應急血透室工作時,醫護人員需實行三級防護。他們要陪伴患者4-6個小時,完成血透情況觀察、更換置換液等一系列工作。在啟用應急血透室的同時,該院為常規患者開闢專用通道設置了獨立核酸檢測場所,39張常規透析床位滿負荷運作,近200名固定透析患者獲得規律血透治療。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上海匯聚了諸多優質的醫療資源,疫情防控之下,不少專家或者被封控在家、或者在醫院接受閉環管理,外地患者無法來滬看病。如何讓中國各地有需要的患者及時獲得上海專家診療?據了解,專家與患者相連相通的空中橋梁沒有斷線。上海專家通過遠端指導與會診的方式,賦能基層地區醫生,資訊化、數字化有效結合超聲醫學檢查,提高基層民眾重大疾病的首診準確性,減少患者非必要外出就醫。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超聲醫學科專家彭成忠最近被封控在家。浙江省泰順縣泗溪鎮衛生院全科醫生王德平發來會診請求:“一位行動不便的病人出現呼吸困難,需要到他家裏做個超聲檢查。”彭成忠拿出手機,打開會診軟體。王德平帶著掌上超聲機器在患者家裏,和上海專家進行了實時的連線會診。超聲機器掃描過的位置,圖像直接呈現在彭成忠的手機上。疫情防控之下,距離上海600公里外、浙江和福建交界處一個偏僻山村的患者,在家裏及時得到了準確的超聲檢查,兩地醫生明確了患者呼吸困難的根本原因:心功能衰竭和心包積液,為後續的治療指明瞭方向。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半個月來,泰順縣仕陽鎮衛生院、橫坑村衛生院、柳峰鄉卓宅村等13家泰順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醫生先後連線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超聲醫學科,彭成忠、孫麗萍、張一峰、郭樂杭等超聲專家們,為逾30例患者做出了及時而準確的病情診斷。(完)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