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海戰疫錄】蔬菜團長、水果團長……因為感動而“熱血開團”

2022-04-16 12:1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財經4月16日電 (左宇坤)“每天買個菜,跟要出道一樣,還得成團。”這句玩笑一般的話,是最近上海市民們常常挂在嘴邊的調侃。

  當下,有一群被稱作“團長”的人,成為了上海“最可愛的人”之一。平日裏,他們可能來自各行各業,但疫情當前,他們成為了蔬菜團長、水果團長、雞蛋團長……為填飽居民們的肚子而努力著。

  團長的誕生

  説起開始做團長的原因,身在上海楊浦區的郭林坦言,平時自己工作忙,沒有什麼買菜做飯的習慣。“小區被封控後,就覺得必須想辦法弄到吃的,也正好能帶著大家一起團菜團肉。”

  上海松江區艾達的小區自從疫情封控後,各種群應聲而起,最熱鬧的就是團菜群。“我之前就一直在朋友農場裏買菜,已經買了2年了,看到鄰居們買不到綠色蔬菜很焦慮,就分享了這個渠道。” 從4月1日開始,艾達的群裏就開始了接龍團購。

  上海長寧區的馬雅則是從“副團長”一步步“升上來”的:“最開始被好心鄰居拉入了小區團購組織,接受了大家不少幫助。慢慢做‘副團長’幫忙團,再自己找資源自己開團。我們小區比較小,又是老人居多,我就默默地覺得能幫就幫一點。”

  同樣因為感動而“熱血開團”的還有上海浦東區的子琪:“某天我男朋友幸運地搶到了新鮮牛奶,但是必須一箱起賣。送到家一看保質期太短了,我倆肯定喝不完,就決定送給對門鄰居一些。”

  子琪平時和鄰居並沒有什麼接觸,敲開門,開門的伯伯看起來比自己爸爸年紀還大些,子女不在身邊。“説明來意後,伯伯一直要給錢,我們一直拒絕,最後硬塞給他的。”

  “謝謝,謝謝你們,我們真的買不到。”對門伯伯的這句話觸動了子琪,因為想幫助更多的人,開始了自己的團長之路。

  團長的歷練

  説開始容易,但真正開始後的每一步,發佈資訊—發起接龍—解答疑問—發起收款—統計資訊—製作表格—對接商家—催促物流—對接居委和志願者—分貨算賬……步步都不簡單。

  郭林回憶道,剛開始的時候很“崩潰”。整個小區通用一個群團購群,群裏團蔬菜、牛奶、雞蛋、米麵油的都有。有時好幾種東西在群裏一起接龍,某個東西到了時間就要截團,兩小時之後又有人繼續接了起來;還有時幾個人分別開團,居民的錢卻轉給了一個人。

  “一開始還沒想太多,但一會兒功夫就收到了好幾千塊錢,收到錢反而開始緊張了。”回想起第一次開團的經歷,郭林調侃道,自己本身的職業是律師,要是帶著幾十戶鄰居一起被騙了,傳出去職業生涯怕不是就到此結束了。

  “約好下午就能送到的菜,天黑了還是沒等來。鄰居們都在群裏熱心提醒我,以防萬一,千萬保留好證據。”還好,郭林終於在淩晨1點半等來了菜。

  由於運輸資源的緊張,“等待”是團長們日常要經歷的事。

  “目前物資是比較充足的,成本和難度還是出在車子運費上。”在上海從事團購物資運輸的徐師傅告訴中新財經,現在只有帶通行證的貨車才能進上海,自己老家不少同行老鄉想來幫忙也有心無力,“來一趟上海,行程碼帶星了,就很難再去別的地方了。”

  説起目前運費比起日常的漲幅,徐師傅給出的數字是“10倍”。

  “我在上海市區裏跑,不少同事同行被隔離了,運力也緊張,從農場把菜運出來的整車運費基本都從幾百漲到幾千。”徐師傅説,還聽同行聊起過,有人有渠道從外地弄來物資到上海賣,一次發車的成本從原來的一千元出頭漲到一萬元左右,但市裏有人願意出價三、四萬元買。

  “我一般一車拉200份,有時湊巧的話是幾個小區拼一車,賣不掉也不能剩,蔬菜一往返就壞掉了。”正如徐師傅所言,團購的“起訂線”也考驗著團長們的智慧。

  “我們小區很小,一共就100來戶,每次成團都不容易。”馬雅有次的團購訂單需要70份起訂,實在成不了團,便想辦法從隔壁小區拉了20個人入團。

  “我們和旁邊小區隔著鐵柵欄,可以換物,而且都屬於不算嚴重的防範區。牽線搭橋成功後,我們小區的成團率就再也沒擔心過了。”馬雅説。

  團長的進擊

  “當我在小區的團購群裏看到了甘特圖(一種項目管理專業表格),我恍惚間以為打開了工作群。此時我開始意識到,我們小區並不簡單了。”從事設計行業的子琪發現,隨著團購一輪輪開展,小區裏涌現了一批深藏不露的“技術型鄰居”。

  “在小區裏開了幾回團,把産品和交互的知識都用上了。我甚至還畫了小區不同弄號樓號分佈圖和分發時候的動線圖,從來沒這麼有職業成就感過。”子琪説,前幾天小區裏有位大爺,一晚上分好了三頭整豬,還聽説有的小區派出了有外科醫生經驗的居民分豬肉。

  “結合供應側和需求側現狀,甄別供應商資質,完成價格與物資交付期的談判,産出SOP標準化操作流程文檔,逐步完成小區團購生態。”子琪的朋友圈裏,有團長這麼打趣道。

  曾經對肉菜蛋奶一竅不通的郭林,最近也沉迷在食物的世界中:“雞蛋30個/板,每板45元,8箱即96板起送,是我能拿到的極限了。”因為曾分2批團了5000多顆雞蛋,郭林説朋友現在都叫自己“楊浦蛋王”。

  不過“楊浦蛋王”坦言,自己的“滑鐵盧”是香蕉。“不要輕易團香蕉,特別是按每把為單位算錢的。數量差異倒不是關鍵問題,關鍵是水果商是按箱算的,可能説好的6把/箱,實際收到的是5把/箱甚至4把/箱,分發很困難。”

  “我在小區20年了,以前天天早出晚歸,誰都不認識,這次大家都熟了。”馬雅最難忘的是幫助小區的老人們團購,“一些老人不會用手機,我們就幫忙處理現金;一些老人不會接龍,我們就幫著接。後來把不少叔叔阿姨都教會了,他們還高興地説掌握了新技能。”

  艾達最難忘的經歷,則是一次突然的“吃雞”:“我們小區對面是肯德基,太久沒吃炸雞了大家都饞得很。我家正好在小區前排,直接用嗓子吼出來了肯德基的店員,加上聯繫方式團購了一單。”

  艾達的鄰居們感慨,目前能吃到炸雞簡直超越了90%的市民了。還有鄰居説,兒子知道能吃炸雞作業都無心寫了,一遍遍問拿回來了嗎。

  團長的感動

  “如果不是因為做團長,我可能永遠不知道,居家隔離時最受歡迎的竟然是粽子和包子。”馬雅解釋道,半成品比肉菜要急缺,因為有的人不擅長做飯,或者租房子的沒有炊具。奶和蛋也急缺,都是烹飪方法簡單的。

  疫情之下,大家缺少的物資不盡相同,很多也是日常想不到的。

  子琪團購過的特殊一單,便是女性使用的衛生巾。“起因是看到小區群裏有位年輕媽媽求助,因為實在沒有衛生巾,已經剪開寶寶的紙尿褲用了。底下也有好多女生都在問,正好有朋友知道衛生巾的團購渠道,我就決定團這一單。”

  兩天之後,子琪的“女生用品群”成團了。“分到每個人手上時,大家都會説好多次謝謝謝謝。我還收到了女生送的糖果巧克力可樂,感覺特別溫暖。”

  馬雅也提到,可樂成為了當前的“硬通貨”。“之前我們嚴格居家隔離,大家很默契地都只團必需品;現在成為防範區可以下來溜達收貨了,就團起了可樂。”

  “可樂超快成團的!但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送來了,我們附近小區好像至今都還沒團到碳酸飲料,等收到了我一定一口氣喝兩聽!”

  艾達還記得前兩天晚上,上海下了大雨,但團的雞蛋來了。“我們在樓下開始發東西的時候,陸陸續續來了好多人,有兩口子來幫忙的,有孩子睡了媽媽來幫忙的,還有幾個鄰居傘也沒打雨衣也沒穿,就跑出來了。”

  “我們小區團的這個水果,有需要的小區可以自己聯繫下。”“我們小區團的農場主8號來送貨,可以幫忙給你們小區的老人送一袋米過去。”隨著團購的逐漸壯大,周邊幾個小區還組建了“團長群”,各個團長在裏面相互幫助相互分享,只為了能信心滿滿地跟自己的鄰里説一句:“吃的都有,別急!”

  “這只是我們年輕人,能做到的最最普通的事。”馬雅説。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完)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