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非遺竹編帶動竹藝村發展 成都崇州“竹裏”成網紅打卡地

2022-01-19 09:31:00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非遺竹編帶動竹藝村發展 成都崇州“竹裏”成網紅打卡地

  在有“蜀中之蜀”之名的成都崇州市,重慶路貫穿南北,這條全長42公里的道路,穿越平原、丘陵,如玉帶般鑲嵌在崇州“腰部”。每年3月至5月,道路旁總是春花爛漫,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因此重慶路有“最美鄉村公路”之稱,道明竹藝村就坐落在重慶路一側。

  在道明竹編的發祥地——道明鎮,當地以竹編為特色在龍黃村打造竹藝村,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金字招牌”。作為近年來鄉村振興的典範,道明竹藝村將特色農業、竹編産業、休閒體驗、文化創意及美麗新村建設相結合,開創了一條嶄新的文旅之路。去年,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2021年成渝文旅新地標”評選活動正式開啟後,道明竹藝村也與川渝地區其他特色鄉村一起,加入了2021年成渝新地標的角逐。

  成為網紅打卡地 非遺竹編點亮鄉村

  道明自古就是産竹之鄉,清朝初年就有平面竹編、瓷胎竹編等。如今的“道明竹編”是崇州市道明鎮的特産,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地理標誌性産品。可以説,整個竹藝村就是以竹編為生的藝術村落。

  據整體規劃和運營竹藝村的崇州文旅集團負責人介紹,竹藝村中86戶人家住著291位村民,幾乎人人都會編竹編。走在竹藝村的田園小徑上,就能看見屋舍前後有手藝人正在編制各類竹製品。

  村中的竹編藝術坊由兩套民屋改造完成,裏面擺放著不少由竹編編制而成的“老物件”——簍、箕、篼、篩樣樣齊全,從大到小均由村內手工藝人製作,甚至房屋的包梁,也是由村民製作後一條條編制上去。

  然而,在竹藝村進行文旅開發之前,竹編工藝曾一度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據不完全統計,早期四川市場超過80%用於開業慶典的竹編花籃,都來自於道明,産業鏈非常龐大,但經濟效益卻並不理想。

  “市場售價120元至150元一對的花籃,當地村民編織一個只能掙0.8元,年輕人有的因為讀書、有的因為進城務工離開家鄉,不再從事竹編工藝,也不願學習竹編工藝。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只是順帶靠竹編賺些零用錢。”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了傳承竹編工藝,更好地給村民帶來創收,竹藝村在運營和經營上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和創新。2020年,道明鎮竹編産業創收超過1.3億元,“賣竹編”賣出了近3600萬元,接待遊客62.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9億元,村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顯著增加。

  竹裏、第五空間、竹編藝術坊等點位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尤其是竹裏,設計靈感來源於陸游《太平時》“竹裏房櫳一徑深”,將詩詞轉化為空間意境,以川西林盤為生態本底,結合非遺文化和竹編産業,實現了傳統非遺的華麗轉身。從空中俯瞰,竹裏形似無限符號“∞”的造型既是太極圖案的拓撲變形,也對應著一大一小、一水一樹,陰陽對偶的文化概念,成為了崇州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張名片。

  留住鄉村本真美 打造原生態川西林盤民居

  該負責人介紹,鄉村振興建設應該遵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竹藝村在規劃建設之初,對全村包含交通、線性、水文等在內的十大系統進行了全方位分析及規劃。

  “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經濟指標的發展,我們的宗旨是‘看得見小橋流水、留得住鄉村本真美’的發展。”該負責人説,竹藝村採用的許多建設原則,例如不大拆大建、不過度設計、保留原住房、打造景觀菜田等等,都是旨在還原一個原生態的川西林盤與青瓦白墻的川西民居。

  一開始,為了彌補青年人才的短缺,竹藝村還進行了“新村民”招募計劃。例如上海同濟大學的博士生導師袁烽,就是核心建築竹裏的設計者;巴金文學院簽約作家馬嘶,在竹藝村中打造了三徑書院,這是一個以耕讀傳家為理念的鄉村公益書院;旅法藝術家劉偉福,是村中見外美術館的館長,每年都會在村裏舉辦藝術展;本就是崇州人的生活美學踐行者馮瑋,此前在成都寬窄巷子工作,鄉村振興開始後回到家鄉創業,在竹藝村內創辦了遵生小院,打造傳統手工民俗體驗館。

  經過近5年的專業運營,竹藝村保持著美麗和諧的鄉村風貌,有序有效地經營管理,村裏的業態和竹編産業都得到了良好、持續的發展。在打造的第一年,竹藝村外出人員的返鄉率就達到了50%。家鄉發展好了,外出就業的青年紛紛選擇回到村裏,有的投入竹編産業,有的開起了民宿、餐館,企業,村民共治共用,其樂融融。

  此外,由崇州文旅集團打造的無根山竹藝公園也將於今年開園,與竹藝村形成旅遊聯動。無根山竹藝公園規劃面積2.04平方公里,園內有竹文化體驗館、熊貓餐廳、無動力樂園等項目,還將配套竹康養、竹文創等産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