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甘肅戈壁的“發明創客”:從産業工人到“新時代匠人”

2021-11-12 13:1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蘭州11月12日電 (記者 崔琳)地處甘肅戈壁的金川集團銅業有限公司電解一分廠內,頭頂吊車往返穿梭,轟鳴的機器聲不斷迴響……每天有600余噸電解銅在這裡生産出來。這一切,離不開全國勞模彭明與工友們的艱苦付出。

  目前,彭明任該廠機組班班長,他從吃下“洋機器”,到發明創客行動,用行動詮釋著金川産業工人的奮鬥精神。在眾人眼中,他和他的機組團隊無疑是工作創新的佼佼者。

  “剛參加工作時,我只是一名職高生。在近30年工齡中,我先後從事過計劃銷售、鉗工、電解工。”彭明11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表示,他今天取得的成績得益於,不論從事何種工作都堅持做到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學習中鑽研技術。

  2009年,彭明開始從事機組工作。在金川集團公司銅濕法冶煉多套聯動機組投産運作、達産達標和持續改進過程中,由於生産系統不穩定,設備故障多,彭明和工友們隨時要到生産現場為設備“把脈”。從15萬噸銅項目到20萬噸銅項目,再到現在的新20萬噸銅項目,他常常三更半夜被電話叫醒,睡眼朦朧地騎著自行車去檢修設備,老婆孩子都習慣了他這種工作狀況。

  每當看到工友們因搶修機組故障而披星戴月時,他的心裏很不是滋味。那時他就在想,一線技術工人應該對崗位、工藝和機器設備存在的問題最知根知底,對如何排除故障、解決問題,如何提升優化指標、降低生産成本等,有著最深的感知,大家應當朝著新時代“匠人”的目標努力。

  彭明講述,在銅電解出裝生産中,電解銅經過機組受板鏈傳輸到電銅機組洗滌箱洗滌,再經過密集、抽棒、傾翻裝置到達電銅輸出鏈。這看似簡單的環節,卻故障頻發,比如封閉的洗滌箱內,懸挂著電解銅向前運送的“吊耳”會時常發生斷裂,産生掉板阻礙後續銅板運輸,工人們只能進入洗滌箱內打撈。

  為此,彭明反覆思考著設備如何改進,經過一年半的反覆試驗,換了幾套方案後,“電銅機組洗滌箱內斷耳檢測裝置”試驗成功,這項發明曾在金川集團公司第六屆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評審中獲得一等獎。

  在機組崗位十幾年間,彭明啃下了《機械設計原理》《金屬切削原理》《PLC控制基礎》《濕法冶金》等20余本機電、冶金類專業書籍,做出大量學習筆記,並進修了機械專業大專文憑;在實踐中,他堅信“只要肯潛心鑽研,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近年來,彭明帶領工友們組織實施的改造項目達30余項,有5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金川集團還成立了“彭明技術創新工作室”,先後組織實施技術攻關200余項,使國産聯動機組性能達到領先水準。(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