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電競人生BP指南:萬分之一齣道率,24歲退役魔咒

2021-07-07 09:17:00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痛點|電競人生BP指南①萬分之一齣道率,24歲退役魔咒

  【編者按】

  BP是一個遊戲術語,B是禁用(Ban),P是選擇(Pick)。BP通常出現在上場前:兩隊決定禁用哪些英雄,並選擇那些未被禁用的英雄。如何選擇,考驗著雙方的謀略戰術。

  中國的電競行業在這兩年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成為全球賽事營收最高、核心觀眾最多的市場,在這一過程中,也面臨很多BP時刻。年輕人要不要做職業選手?退役的選手從高光回歸尋常,如何規劃未來的路?俱樂部該不該全面擁抱商業化甚至飯圈化?當電競火爆,對青少年的影響與日俱增,社會該不該更冷靜地去關注虛擬與現實的邊界?

  澎湃新聞行業觀察與産業調查欄目“痛點”推出《電競人生BP指南》專題,通過採訪俱樂部管理者、電競賽訓負責人、在役與退役的職業選手、電競行業研究學者,呈現行業現狀。

  上海浦東某別墅小區,幽深靜謐,最近的商業區要打車走上一會兒,JDG京東電子競技俱樂部英雄聯盟分部駐紮在此。近兩年,JDG的成績爬升很快,在2020年斬獲《英雄聯盟》職業聯賽(LPL)春季賽冠軍及夏季賽亞軍,挺進全球總決賽八強。

  在遊戲裏叱吒風雲的“探險家”、“機械公敵”、“獸靈行者”,是生活裏一群二十歲左右的少年。贏得比賽是他們最大的嚮往。

  24歲的JDG上單選手張星冉(遊戲ID:Zoom),從進入這個行業開始,已經過了差不多8年這樣的生活,經歷了電競從“不務正業”到“為國爭光”的轉變——現在,中國已是全球賽事收入最高的電競市場,2021年電競用戶預計達到4.25億。是這群電競選手們,支撐起了電競産業鏈的基座。

  但在光環的另一側,是極其苛刻的選拔條件、日復一日的枯燥訓練、日夜顛倒的生活作息。

  JDG的選手們,大約在午間起床,訓練,吃飯,然後繼續訓練,直到淩晨入睡。別墅一層最大的房間作為訓練室,十多臺電腦微微發燙,坐在電競椅上的選手們目不轉睛。到點了,便走向另一側的小食堂。如果不是比賽外出,選手每天接觸最多的人,除了隊友、教練、經理,就是食堂阿姨,很適合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裏。

  別的電競俱樂部也大抵如此,闊綽一點兒的包下別墅,艱苦一點的則是“網吧隊”,住四人間六人間上下鋪。他們的經歷大都相似:十多歲,在遊戲內的排行中嶄露頭角,被俱樂部選中參與青訓,經過極高的淘汰率後,真正進入到職業序列中,開始“打怪升級”。

  在網上,流傳著他們精彩操作的視頻,精妙絕倫。但在生活中,他們是什麼樣子?進入這個圈子,有哪些門檻?退役之後,有哪些未來的方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了多位職業電競選手,他們有的剛從青訓體系中闖關成功,有的正值當打之年,還有的已謝幕臺前,正尋找新的方向。

  萬分之一“出道率”

  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呢?這個問題,聽到最多的回答是,要有天賦。幾乎每個人都認同,天賦的決定因素,比重甚至超過了後天的訓練。

  如果把天賦具象化,就是遊戲系統裏的排名系統。《英雄聯盟》設有排位賽機制,匹配段位實力相近的玩家來對局,根據勝負獲得點數的增加或扣減,通過不斷累積勝點,晉陞到更高段位。從黑鐵、青銅、白銀、黃金、鉑金到鑽石,共分為六個大段。每個大段有五個小段,每個小段需積滿100勝點。

  到達鑽石段位後是超凡大師,此時不再有100勝點上限,大師勝點超200分後,全服前500名可以晉陞傲世宗師,全服前200名為最強王者。

  這就和高考分數一樣,被劃出985、211、一本、二本。從各傢俱樂部青訓招募的標準來看,要求基本都在985級別:即大師段位以上。

  “排行能打得很高,就知道自己有天賦。”JDG上單選手張星冉向澎湃新聞表示。

  張星冉談道,家裏表哥表姐特別會讀書,家裏不缺讀書的料,而自己的技能點被“點”在了遊戲上。“因為當時排行比較高,國服前幾十吧,所以就想打職業。國服當時職業選手也在打,碰到之後沒覺得有什麼差距,既然水準都差不多,所以我也有機會打職業。”

  打到國服前幾十是什麼概念?《英雄聯盟》國服(指中國區伺服器)人數最多的大區艾歐尼亞在千萬用戶之多,其他區則在百萬級別,前幾十名,無疑是十萬挑一。難度,不亞於高考考上985大學。

  “我的建議就是韓服必須是王者,國服最好是峽谷1000分,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我建議你不要打職業。”前LPL職業選手、原LNG戰隊輔助段德良(遊戲ID:Duan)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天賦的差異,則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尤其是當它比較難以用後天的努力來彌補時。

  人社部曾在2019年發佈《新職業——電子競技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報告稱,目前我國正在運營的電子競技戰隊(含俱樂部)多達5000余家,電子競技職業選手約10萬人,還有大批量半職業、業餘電子競技選手活躍在各種中小規模電子競技賽事的賽場上。

  10萬人,數字看著龐大,但真正能進入大眾視野的,鳳毛麟角。就像是分佈在一個金字塔上,越頂級,越稀少。天賦,已經天然決定了他們的位置在哪兒。

  遊戲陪練平臺比心推出了電競青訓選拔項目“星火計劃”,全國範圍內16到18歲的青少年可報名,從中選拔出具有職業選手潛力的玩家,輸送至電競俱樂部參與青訓。廣西男生韋榮是其中之一,他是身邊朋友中打遊戲打得最好的,在《英雄聯盟》韓服(韓國地區伺服器)的成績是“大師150點”。通過星火計劃,他獲得了老牌電競俱樂部WE的試訓資格。

  韋榮是從10萬人中脫穎而出。截至2020年,比心星火的報名人數超過10萬,進入線下試訓84人,比例不到千分之一。其中真正入俱樂部成為職業選手的有9人,比例進一步被縮小至萬分之一。

  來試訓的所有的人,都在遊戲這一項活動上有著過人的天賦。這就像各個省市的狀元們考上清華北大,然後發現這裡依然有排名,有人可以繼續拿A,也有人只能吃到C和D。

  在訓練賽中表現不佳,以及年齡問題,7天的試訓結束後,韋榮未能被選上。

  韋榮是個樂觀小夥兒,從WE離開後,他去了另一家電競俱樂部,和另外兩名選手爭奪一個上單首發的位置。但在這場競爭中,韋榮輸給了一位來得更晚、03年出生的男生。“年紀小的一來壓力就大,因為他過來的時候只有400分(指大師段位的勝點),他兩周之內時間打上了800分。”

  這讓韋榮開始質疑自己。“一個人如果有很過人的天賦,他會在排位升降級中打得很快,不會在一個階段停留很久,很快刷到能跟LPL那些人正面對抗(的段位)。”

  教練委婉地向他表達:“打(端遊)的話可能沒那麼好出來,提前去做手遊準備吧。”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排名冷冰冰地展現天賦的差異,如果繼續追問天賦到底是什麼,還有很多種解釋。

  “別人不懂的你能懂,別人會的,你會的比他更多,甚至不用去學習,都能明白的那種狀態。”這是韋榮琢磨出的理解。韋榮已經做得比大多數人要更好。但這個領域裏,總有更強的人冒出。

  “比如像Faker那樣的職業選手,《英雄聯盟》剛出來一個新英雄,他只需要玩一把,或者是訓練模式玩一下,他就知道這個英雄具體要怎麼玩。”段德良説,“只需要玩一把,差不多就精通了,這就是天賦。”

  也有的人用學科天賦與電競天賦類比。“老師教你一套公式來解這道題,但有天賦的人會重新創造一種方式來解題。”某電競俱樂部經理安齊(化名)説。安齊帶過幾個戰隊,在他看來,一個孩子有沒有天賦,其實一兩天就能看出。

  職業選手,這是一個少有的,經驗只排在第二位的工作,但這不代表經驗和後天的努力不重要。

  “訓練其實主要是要練團隊之間的配合。”張星冉説。歸根結底,《英雄聯盟》是一款極其講究團隊配合的遊戲,光一個人“Carry”,難以長久。

  張星冉認為,自己作為有著多年職業經歷的選手,過了“只用天賦打遊戲”的階段。“經驗這個東西,細節到每一個小操作、每一個處理方式。有一百多個英雄,一個英雄和另一個英雄對峙,哪些時間該做哪些事情,這些就是經驗一個個累積下來。”

  韋榮的幾段訓練經歷,也讓他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韋榮現在已經向《英雄聯盟》手遊轉型。《英雄聯盟》手遊職業賽事蓄勢待發,像他這樣在端遊賽事中經驗豐富的選手,很快被吸納。

  24歲這個坎

  在JDG俱樂部的冰箱裏,疊放著一大摞飲料,可樂一定是無糖的,茶飲一定是低卡的。近兩年,俱樂部還為選手請了理療師,應對肩頸、背、腰的勞損問題。

  健康問題,在電競的圈子裏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畢竟,當你天賦異稟,踏上了電競職業之路,當你運氣卓絕,一路過關斬將打入頂級賽事,最害怕的事情,是巔峰期太短暫。

  足球、籃球、網球等商業價值頂級的賽事,不乏三十、四十歲仍活躍的選手,但電競選手的職業黃金期通常比較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曾在2019年出具的《電子競技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被調查的電子競技員超過半數在16到22歲之間,有不到三成在23至30歲之間,年齡普遍偏低。

  澎湃新聞記者統計發現,近兩年來LPL退役的知名選手年齡在21到26歲區間,平均約23.5歲。

  公認國內最頂級的LPL選手、曾出戰雅加達亞運會並獲得冠軍的簡自豪(遊戲ID:Uzi),是23歲退役的,原因是被診斷出二型糖尿病。

  壓力大、肥胖、飲食不規律、熬夜,這是簡自豪總結的病因。“這半年我有慢慢的改變作息,控制飲食,減肥,運動和吃藥,可是情況沒有得到改變。並且因為吃藥。我的精神狀態沒有以前那麼好了。醫生也説如果再繼續嚴重下去,並發癥很快就會出現,加上我原本手傷就比較嚴重,我的身體條件不允許我再繼續戰鬥下去了。”Uzi在微博上寫道。

  Uzi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談道,自己的作息大約是每天中午12點起來,吃好飯開始訓練,打Rank,然後團隊訓練,一直訓練到第二天早上6、7點。

  “每天十幾個小時的訓練,你可能堅持個一週兩周,到了第三周的時候你就會想説,我能不能休息一下?但現實是不允許的。”Uzi説,“只有平時付出的足夠多,賽場上才會有成果。”

  每天十幾個小時的訓練,是電競選手的生活常態,熬夜似乎是這一行的必備技能。

  張星冉的平均入睡時間是淩晨4點。問及為什麼不改成早睡早起,他笑了笑説,“也不可能早上六七點起來打遊戲,要玩基本都是玩得很晚。因為所有的人都是這個點,如果你錯開了,就和其他戰隊錯開,訓練賽也會錯開。”

  韋榮現在的隊伍是合宿,中午12點“上班”,夜裏12點結束“下班”,晚一點要練到一兩點。回到房間裏,隊友們再玩玩手機聊聊天,不知不覺又到深夜。

  如果“夜貓子”這件事,年輕人都還比較能扛,那麼久坐帶來的發胖,則不那麼愉快了。

  身高186公分的張星冉,曾一度“胖到自己無法忍受的程度”,奮而在訓練之餘走上了減肥之路。健身的時間是擠出來的,他選擇比隊友的起床時間早一兩個小時,去做鍛鍊。經過一年的努力,他瘦了60斤,被調侃為“電競男模”。

  24歲的張星冉堅持運動,希望保持健康的狀態,讓職業生涯盡可能地久一點。“暫時不會退役。等我覺得我誰都打不過的時候,我肯定會自覺地退役。我的自尊心不會允許我水準退了還強行打。”

  段德良則在24歲這一年,選擇了退役,原因正是在於狀態的下滑。

  “因為我退役之前那個賽季打得特別差,我自己這邊有點接受不了,接受不了自己沒有以前那麼厲害了。”段德良向澎湃新聞記者説。

  1996年生的段德良職業經歷曲折:十多歲時離開家,在網吧做網管,和夥伴組成“網吧隊”,“打得很猛,被青訓的看上了”。2015年底,他被職業電競俱樂部VG選中,開啟了職業選手生涯。2017年,VG因成績不佳而被降至了次級聯賽。段德良沒有選擇離開,而是陪伴隊伍重新打回LPL,團隊精神是這個遊戲的內核,段德良很在乎義氣這件事情。

  回到LPL後,小段卻坐了大半年替補席。直到2019年,他加盟LNG,才真正在LPL圈子裏嶄露頭角。當時他23歲,對於LNG為什麼引進這樣一位“大齡”選手,還曾引起俱樂部粉絲的質疑。小段很快用出彩且穩定的表現,回應了外界聲音。可巔峰期太短暫,一個賽季的表現不佳,讓他背負起巨大的心理壓力。即使才24歲,他已是“在LPL裏年齡最大的輔助選手”。

  2020年11月,段德良在微博寫了一篇五百字的小作文兒,鄭重宣佈了自己退役的消息。

  “看比賽的時候總會聽解説説到年輕真好,是啊年輕真好,當我察覺到自己的反應操作集中力開始下降的時候,也會時不時的感慨上一句年輕真好!”

  “雖然走到今天沒取得過什麼成績,但因為很熱愛所以一直在努力堅持,直到我發現自己真的力不從心,我不想拖累隊友,也不想讓大家看到一個很差的自己,所以也到了説再見的時候了。”

  問及為何沒有再嘗試一陣兒,再給自己一點機會,就像當年逆風翻盤回到LPL。電話那頭的小段,長嘆了一口氣。“當時真的是對自己打擊很大,就覺得自己實力不夠了,沒有資格打LPL了。”

  退役之後

  高光過後,退役的選手們,都去哪兒了?這就像是畢業生從學校踏上社會,退役的電競選手,同樣是從象牙塔,被彈射回現實世界裏。

  現在,他們要將自己從過往抽離,然後到找到下一個全身心熱愛的事業,這對誰都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從電競選手Duan做回24歲的段德良,要做些什麼呢?段德良腦海裏閃現過去開一家奶茶店的想法。但奶茶店該怎麼開呢?會不會賠錢?

  看起來,更為穩妥和普遍的做法,是追尋前輩們的選擇。大部分的選手,雖然離開了賽場,但仍留在這個蓬勃發展的領域裏,成為解説、教練、領隊,實現自迴圈。

  還有不少頂尖選手的退役去向,是成為遊戲主播。劉謀(PDD)是其中的代表。這位曾經的IG戰隊上單選手,現為鬥魚平臺人氣最高的遊戲主播之一,為後續電競選手轉型鋪出了路。

  站在更上游的人,也希望幫助他們跑通這條路。在今年騰訊電競的活動上,騰訊電競稱將與直播平臺虎牙聯合推出電競選手職業生涯保障計劃,為選手們提供再就業機會。

  但走到頂端的,始終是少數。做遊戲直播,除了遊戲打得好,還得能説會道、插科打諢,一天數小時滔滔不絕。這些都做到了,能不能有人氣依舊是一門玄學。

  段德良嘗試直播了一段時間,規定自己很早起床,嘗試了不同時間段做直播,“特別認真在做,但效果不是特別好。因為我這個位置又不好做直播,而且怎麼説,喜歡看輔助的會很少。”

  小主播能出頭,大都背後倚靠著一家實力不錯的MCN機構,做形象、內容包裝。也許未來可以考慮簽約一個MCN機構,比單打獨鬥要上升得快一點。段德良知道這些門道,但談到這,似乎沒有特別打動他。

  還有一批LPL退役選手,以及一直在次級聯賽(LDL)但未能有機會打入LPL的選手,瞄準了《英雄聯盟》手遊的機會。

  “可以試試。”段德良説。過了一會兒,段德良又直言,“不想去做手遊,如果。”他頓了頓,“也沒有如果。就還是想去做端遊。”

  或者,十幾歲離開家,闖蕩電競江湖的的他,是不是可以回去繼續讀書?

  電競行業和中國其他的體育行業類似。當踏上職業道路,生活就不再是尋常道路:讀書、高考、大學與工作,而是訓練與比賽交替。目前我國有針對高水準運動員的大學招生計劃,但對於電競選手,似乎還未發展到這一步。

  目前,行業有自發推出的電競獎學金計劃,啟動兩年來有29名選手被北京郵電大學和廣州體育學院的成人教育專業錄取,這是一個比較好的開始。

  現在的段德良,還在玩著《英雄聯盟》。“你有想過給自己放假放到什麼時候,後面再去做一點事情嗎?”記者問。“應該快了,快了。”段德良説。

  張星冉在今年的LPL春季賽中表現不錯,正鏖戰夏季賽,以爭取S賽(《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資格。他跳過了記者問未來規劃的問題,白凈的娃娃臉,浮起一絲狡黠的笑意,“有想過,但肯定不能説”。

  韋榮在備戰《英雄聯盟》手遊聯賽的上線,最新的消息是,職業資格賽階段將於9月開始。但所在隊伍訓練賽表現狀態不佳,教練在要不要換人這件事上,給了他不小的心理壓力。

  這個年齡,還經得住一次落選嗎?無論如何,在他看來,這裡的生活,比回到老家三點一線的工作要更有魅力。“最快樂的時候是每天和隊友很努力訓練,然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和成績。”他説。

  澎湃新聞記者 陳宇曦 秦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