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世界自然遺產“走進”小漁村:推動自然遺產與社區和諧共生

2021-07-06 09:1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鹽城7月5日電 (記者 于從文)“兩年前的申遺成功,徹底改變了巴鬥人圍墾灘涂發展經濟的滯後戰略,如今,退養還濕成果顯著,在濕地保護區內,麋鹿種群、擴散區域發展迅速,野生動物種類、數量有了明顯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在這里聚集、棲息,形成了漁家唱晚歸與海鳥伴日落相映成趣的和諧共生景象。”5日,黃海之濱的江蘇東臺弶港鎮巴鬥村黨總支書記葉勇介紹黃海濕地申遺成功給小漁村帶來的可喜變化。

  當日,是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兩周年。一場以“共建共享——社區與世界遺產的協同發展”為主題的世界自然遺產進社區活動,在位于黃海濕地自然遺產地東臺條子泥內的弶港鎮巴鬥村舉行。活動上,自然遺產保護學者探討社區與世界遺產的協同發展的方向路徑,巴鬥村村民“顯身說法”展現申遺成功兩年來小漁村從“靠海吃海”向“養海護海”、生態發展轉型。

  自然遺產地與社區如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葉勇說,巴鬥是一座從大海中走來,又向大海走去的海角漁村。近百年間,海勢不斷東去,巴鬥緊隨東行。一代又一代巴鬥人,在趕海過日子的歲月里,創造了數十種耕海牧漁的勞作模式,“海上迪斯科”的採貝群舞,成為最美的勞作姿勢;“漁船號子”“拉網小調”“鉤蟶小曲”成為動聽的海上音樂。這些都是發展漁村遊的獨特資源。申遺成功後,巴鬥村引導漁民群眾從“靠海吃海”向“養海護海”、生態發展轉型。新發展海鮮飯店15家、民宿12家以及各類海鮮特產店,形成了獨具漁家風情的海濱特色街。在這里看海潮、觀海鳥、品海鮮,住漁家、享漁趣、遊漁村,已成為巴鬥鄉村旅遊的特色和品牌,逐步形成了集生態、旅遊、休閒、購物一體化的生態旅遊產業。巴鬥村人不僅端上了“生態碗”,更是吃上了“綠色飯”,2021年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

  活動上,黃海濕地研究院吳浩瀚老師以巴鬥村為例,從多方面闡釋了遺產地和社區之間相互促進、互贏共生的關係。他表示,大多數居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踐行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協同的理念和思路同時,也在遺產保護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

  活動現場,鹽城市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授予巴鬥村“世界遺產保護與社區協同發展實踐基地”。該中心主任吳其江表示,希望借此逐步建立起遺產社區共享共治共建的聯結機制,加強社區的對話與合作。協助巴鬥村從現實環境和實際需要出發,通過制訂最合適的方案、引導旅遊資源和投資、為居民創造市場機會、尊重和挖掘社區文化等方式,為巴鬥村可持續旅遊提供工具和手段,進而讓其成為遺產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最廣參與者和最大受益者,實現遺產保護和社區發展的雙贏戰略目標。(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