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兒童肥胖 臺媒吁校園禁售垃圾食品

時間:2008-03-06 10:20   來源:台灣網

  臺南市慈濟小學規定,學生不得帶飲料零食到校,校內不設販賣部,同時鼓勵學生將營養午餐吃光,今天臺媒《中華日報》發表評論説,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垃圾源頭減量,對學生的發育與健康也有很大幫助,其他學校或許無法執行這麼徹底,但至少可朝此方向努力。

  慈濟小學于去年首度招生,在學生入學前,學校即向家長説明“落實資源回收、推動源頭減量”的環保教育理念,即上學前需用畢早餐,不能帶飲食至學校,學校不設販賣部,學生有錢也買不到飲料、零食,並鼓勵學童將學校的營養午餐吃完,不留廚余,因此校內不會有角落殘留食物,而誘引蒼蠅、老鼠等病媒孳生。這種環保理念獲得家長認同,執行相當成功,被環保局選為觀摩學習的對象。

  學生不按時吃正餐,偏好加味飲料及垃圾食品,已是世界共通的問題。韓國首爾市教育廳表示,從今年起,首爾市內各級學校和圖書館以及博物館,將禁止銷售碳酸飲料,以防止學生肥胖。臺灣“教育部”也于2005年,公佈“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校園飲品及點心販賣範圍”,將營養午餐的營養素攝取量納入規範,並將高熱量、高油脂、高糖、高鹽及含有咖啡因的食物飲品,列為福利社的拒絕往來戶。

  儘管三令五申禁止校園販賣垃圾食品,但“教育部”去年底抽查十二個縣市六十七所學校,結果發現不少學校,違規販賣泡麵、調味乳等食品,還有學校賣米果、沙琪瑪、口糧棒等點心餅乾,熱量或脂肪超過標準。今年一月抽查十所小學、五十一所中學、六所完全中學,發現一百多件不合格食品,其中飲料違規問題最嚴重,稀釋加糖的蔬果汁、調味乳、加味水、咖啡、含糖茶飲等,都違反教育部規定。

  根據統計,臺灣百分之二十七的小學童過重或肥胖,換言之,臺灣有四十五萬名小學生太胖。國際肥胖任務小組針對世界二十八個主要國家、地區進行調查,臺灣的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含肥胖)盛行率,和美國並列第七位,遠高於歐洲各國。

  另據調查發現,島內百分之四十五的兒童,每天至少喝一瓶含糖飲料,排名世界第二,由於高熱量、高糖份的飲料會使孩子肥胖,而且極易發展為成人肥胖,日後會引發各種慢性病,進而造成臺灣醫療的龐大負擔,此種現象值得重視。

  探究兒童肥胖的原因,包括遺傳及環境因素,其中以環境因素中的“飲食習慣不良”與“身體活動量不足”較受矚目。行政院衛生署調查發現,我國學童飲食習慣並不理想,不但攝取熱量高於建議量,更有蛋白質及油脂太多、醣類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等問題;身體活動量方面,中小學的體育課時數明顯偏低。如果不能制止垃圾食品、加味飲料的氾濫,要降低未來主人翁的肥胖率,無異緣木求魚。

  文章最後説,慈濟小學不設販賣部,鼓勵學生將營養午餐吃光的做法,雖然值得學習,但並不是每個學校都能完全做到,臺當局必須落實校園垃圾食品管理,同時也應對垃圾食品廣告加強規範,並提倡正確的飲食習慣,鼓勵學生多參與休閒運動,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健康成長。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