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臺灣學生休學投入直銷 不容小覷

時間:2007-10-02 15:32   來源:

 

臺灣《中國時報》1日發表社論説,最近有部分直銷業者以幫助農民與致富發財為號召,讓一些涉世未深的學生心生嚮往,甚至執意休學投入,引來家長抗議,也引發社會議論。這其中其實有不少值得思考的課題。

 

直銷業強調的是省卻廣告行銷費用,直接回饋給消費者更物美價廉的産品,本來是不錯的銷售方式;又因為加入門檻低,對一些懷抱創業美夢、但資金不夠的人來説,很具吸引力;這幾年,臺灣失業率上升、實質薪資所得下降,直銷事業更顯得魅力無窮,投入者眾,成為一門社會、甚至校園的新顯學。

 

以這回引發關注的森青利通為例,即給了學生們兩個美麗的遠景,第一,加入是做好事,幫助農民,同時提供給消費者良好的、健康的食品,這都是在做功德。但事實上,“農委會”官員曾去檢驗,發現森青利通販售的有機蔬菜有部分並不符合“農委會”的有機蔬菜標章規定;此外,“衛生署”也已發函指森青利通兩項商品營養標示不合規範,有誇大不實、涉及宣傳療效之可能,已要求臺北市衛生局儘速查辦。熱情單純的學生們自以為賣的是健康食品,實際上有可能是在賣害人、或者至少是對人體不見得有利的東西。

 

直銷業者販賣的另一個夢想是“你也可以月入百萬”。不要説對金錢世界沒有太多打交道經驗的學生,即使是對已經清楚商場遊戲規則的成人來説,“月入百萬”都是一個太迷人的境界了,誰不想發財?問題是,只憑著一個月拉兩名下線就可以月入百萬,天底下如有這麼美好的事,全臺灣不都該人人加入了嗎?或者至少,已經在這個直銷系統裏的前輩、上線們,不早就該有千萬、上億的身價了,親臨現場的學生們要不要用點理性來判斷,是不是真的人人都有如此光景呢?

 

再説,學生的生活圈和人脈畢竟有限,每個月要拉的那兩個下線,從哪來?還不就是自己的親友、同學?拉完這一圈人,同學們還有什麼本事創造新的迴圈呢?

 

社論指出,這個直銷體系最爭議的地方在於把加入的同學從既有的價值系統裏隔絕出來,業者要求同學不要跟父母説自己在做什麼,以免“偉大的事業被唱衰、被勸阻”;還告訴同學書讀太多人會變笨,以比爾.蓋茲休學創辦微軟、締造全球首富身價為例,要同學們“有為者亦若是”,有錢賺何必浪費時間讀書。如此的宣傳策略和反覆洗腦,讓同學們瞞著父母且休學投入直銷;但直銷業者沒提的,同時也是這些學生沒有想到、不願承認的是:比爾.蓋茲畢竟不是“成群結隊”地休學,他的事業不是建立在需要另一個跟自己一樣年輕的人、另一批親友同學們,不斷繁衍的購買行為上;再説,比爾.蓋茲打從高中就投入了他後來創業的領域裏,他是百分之一百確定了自己的興趣和性向,直銷青年大軍們,對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有多少深刻的了解?當然,再説得極端一點,比爾.蓋茲畢竟只是個個案,這個世界,有幾個比爾.蓋茲?

 

因為不知情,以致于家長們沒機會在事情變得難以收拾之前,給予適當的提醒,同學們愈陷愈深;更讓家長傷心欲絕的是,為了賺錢,孩子竟與之反目,在斲損的價值觀裏,親情與信任的基礎面臨了很大的考驗;當看著孩子大聲咆哮:“我就是要賺錢,有什麼不對”時,讓許多人心裏都有很深沉的擔憂,許多本質性的東西、許多很核心的東西,正在改變著;即使今天把孩子拉回來,明天,誰會再把他們拉走?

 

  社論最後表示,要不要加入直銷事業,本是個人自由選擇,然而這次事件所引發高度議論,卻暴露了若干值得省思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價值觀與個人生涯抉擇的迷思;在一個追求物質奢華的社會裏、在一個不斷用財富來定位一個人的社會裏,才剛剛開始學習社會化的大學生要如何學會不以金錢來衡量自己,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一種追求速成、不想等待的社會集體氛圍中,才剛剛開始學習認識社會現實面的大學生,又如何不被短期致富的思想所誘惑,同樣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森青利通事件顯露的是一個讓人憂心、害怕的社會趨勢,不容小覷。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