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精準扶貧,一村一戶總關情

2018-02-13 10: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驅車2個多小時,從西昌市來到位於大涼山深處的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解放鄉火普村,走進彝族貧困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同當地幹部群眾共商精準脫貧之策。習近平表示,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習近平不顧高山嚴寒,在三河村與村民促膝座談,在村民家裏訪貧問苦,給大涼山貧苦村民送來了溫暖,讓他們感受到了黨的陽光,親身體會到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從而讓他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尤其是在三河村,總書記親自為三河縣村民面對面脫貧支招,打贏脫貧攻堅戰,特別要建強基層黨支部。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要真抓實幹、堅持不懈,真正把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讓四川大涼山村民堅定了脫貧的信心,從而在習近平在總書記的引領下,走向美好的幸福的未來。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南箐鎮南新村,一座座充滿民族特色的新居映入眼簾,平整的水泥村道蜿蜒至家家戶戶,一陣歡快的歌聲由遠及近。南新村之變體現的是涼山州扶貧攻堅成效。如今的大涼山彝區,攻堅克難的熱度、民生巨變的溫度激勵著廣大幹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確保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這是多年前四川對鄉村建設提出的“四好”創建目標,更是當前四川脫貧攻堅中鄉村振興的目標。如今,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來越多的百姓住進了好房子,通過種養殖、務工等逐步過上好日子,傳統陋習日益得到改變,積極向上的風氣正在彝家大地形成。

  “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習近平總書記為了實現精準扶貧,連續召開20多次精準扶貧會,突出脫貧攻堅不同階段的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層層深入,步步遞進,對統一認識、部署行動、交流情況、推動工作,都産生了重要作用,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扶貧情結和為民情懷。

  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太行山深處的特困村莊,抑或是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還是沂蒙山、大別山革命老區,還是祖國的南部邊陲、西部高原,處處都留下這位“扶貧總書記”的深情足跡和暖人情懷。讓人感到興奮的是,十八大以來的每年新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第一次考察都是到貧困地區,在哪都留下習近平總書記高大身影。2013年春節前,到的是甘肅,2014年到的是內蒙古,2015年到的是雲南,2016年到的是重慶,2017年到的是河北張家口。

  如何實現脫貧,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高屋建瓴、擲地有聲,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加強基層基礎工作;要把握好脫貧攻堅正確方向。如此樁樁件件都凸顯出對脫貧攻堅現狀的精準把握,有助於做到看真貧、真扶貧、扶真貧,聚合13億多炎黃兒女“洪荒之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台灣網網友:趙虎啟)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