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鼓浪嶼:聽罷琴聲聽濤聲的“中國最美城區”

2017年09月20日 13:1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鼓浪嶼:聽罷琴聲聽濤聲的“中國最美城區”

  中新網廈門9月20日電(上官雲)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南宋時,它的名字是“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這個小島不僅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衝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還有著“鋼琴之島”、“音樂之島”的美稱。

  今年7月份,鼓浪嶼申遺成功。它還是一如既往的美麗,來自各地的參觀者更絡繹不絕。19日,參加“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路傳播活動福建行的媒體記者們來到廈門,探訪這座聞名全國的小島。

  從地理位置上看,鼓浪嶼四面環海,大致呈橢圓形。據介紹,鼓浪嶼的歷史發展過程,特別是“公共租界”時期本土、西洋等多元文化的相容並蓄,促進了鼓浪嶼的發展與繁榮,造就了鼓浪嶼別具一格的空間形態與非遺文化特質。

  的確,正像大家了解到的那樣,鼓浪嶼上的手工老字號有葉氏麻糍等,頗受歡迎;文化遺産包括日光岩寺、種德宮、菽莊花園、馬約翰塑像、殷承宗居所等,均承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記憶。

  來到鼓浪嶼,風琴博物館是遊覽的必選項目。有一位廈門市本地人告訴記者,這裡珍藏著各種風琴珍品,“且不説它們本身多有價值,這些珍品裏頭包含的製作技藝、歷史就足夠遊客細細品味了”。

  博物館裏風琴的種類很多,大的管風琴約6米高,小的只有手提箱一般大小。更有意思的是帶燭臺的風琴,據介紹,這是因為早先沒有電燈,彈琴時需要照明,會用到油燈或蠟燭,他們就在琴鍵兩邊略高的位置設置兩個燭臺,方便看清琴譜。

  另外一個頗值得觀看的地方,便是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據媒體報道,前不久,“域外神工——故宮博物院藏痕都斯坦玉器展”在這裡開幕。該展由故宮博物院從院藏品中遴選出50件痕都斯坦玉器,其中大多數是首度在公眾面前亮相,其精緻令人嘖嘖稱奇。

  此外,還有許多文化名人與鼓浪嶼有著不解之緣。1905年,當時只有10歲的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林語堂,轉到廈門鼓浪嶼養元小學讀書,13歲小學畢業後進尋源書院讀書。在林語堂的人生中,鼓浪嶼是他“與西洋生活初次接觸”的地方。作家、翻譯家巴金生前亦曾多次到鼓浪嶼小住。在他的心目中,鼓浪嶼是他永不忘懷的“南國的夢”。

  或許,正是因為鼓浪嶼將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等各方面的價值融為一體,才被譽為“中國最美城區”,還得到“聽罷琴聲聽濤聲”的讚譽。而且,那大概也是它能夠被列入世遺名錄重要原因之一。(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