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民進黨能阻擋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潮流嗎?

2018-03-21 08: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月28日,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發佈了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在海峽兩岸産生重大影響,也獲得臺灣民眾的由衷讚揚,民進黨當局卻如臨大敵、十分慌亂。行政機構主管賴清德先是宣稱“大陸要併吞臺灣”,而後宣佈將會提出“因應策略”卻不斷拖延。

  蔡英文當局一度展示出“不反制大陸惠臺政策”的姿態,香港中評社將之解讀為“這是蔡政府不得不的選擇,卻對臺灣、對兩岸都有利”。然而,民進黨當局仍舊一意孤行,3月16日,行政機構副主管施俊吉召開記者會,宣佈對抗大陸“31條惠臺措施”的“四方向八策略”。相關方案空提口號、鮮見配合措施,“新瓶裝舊酒”十分明顯,與大陸有關政策根本不在同一比較平臺。仔細分析,僅有公立大學教授加薪10%較為實際,但是臺灣大學薪資遠低於周圍地區,僅有限程度的加薪仍舊無濟於事。按照賴清德原本的意思,臺灣方面在12日就會提出針對31項政策的應對方案,延宕四天后不説,政策仍舊空心卻難以掩飾阻礙臺灣人民赴大陸工作、學習的企圖,讓兩岸有識之士無不嘆息。可問題在於,兩岸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前進方向和統一大潮的必然之舉,民進黨能螳臂當車嗎?

  民進黨當局評估後認為,臺灣方面眾多受到“31條措施”影響的項目中,以“以臺商登陸投資享稅收優惠、科研機構人員享大陸激勵政策、臺灣人可參與專業技職考試”衝擊最大,島內衛生部門、教育部門就不同程度的限制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士到大陸工作,公開以“觸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相威脅。作為見證了兩岸關係從冰凍走向融冰,如今再度陷入僵局的資深官員,前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指出,島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不禁止臺灣民眾到大陸從事醫師、教師的工作,臺灣當局以“法律限制”為由妨礙民眾到大陸發展于法無據,代表民進黨當局完全沒有自信,只一心一意要用意識形態來治理臺灣和切斷兩岸關係。

  臺灣主流民意認為兩岸終將統一,只是統一時間點尚未明確。以臺灣醫學生為例,如今在大陸醫學院就讀的越來越多,由於臺灣不承認大陸醫學學歷,一旦到大陸讀書就很難回去,儘管如此申請人數依然絡繹不絕,這表明臺灣學生看好大陸發展前景以及大範圍、深層次的惠臺政策,而一旦到達“法不責眾”的地步,將會讓看重選票的臺灣政黨更改限制,達成倒逼臺灣放鬆兩岸限制的效果。

  臺灣世新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高思博更是指出,民進黨當局意圖掀起砸資源大戰來擋住人才西進,是做不到的。臺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感慨,臺灣採用圍堵沒有用,重點要思考,為何是“單方向”流動,不是“雙向”?兩岸資源的雙向流動仰賴於臺灣當局明確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並且不在島內搞出“去中國化”的小動作,真心推動兩岸人民往來、便利貨物運輸,遺憾的是,上述三個條件民進黨當局都做不到。

  “31條措施”也對島內政局産生影響,有臺灣學者發現在應對方面民進黨若干機構並不同調。專門研究民進黨的臺灣學者鄭明德認為,就“大陸31條措施誰應當回應”,蔡英文、賴清德有所嫌隙,對於新潮流係來説,“這是蔡英文要負責”,雖然直接承擔壓力的是賴清德,但是蔡英文包袱不會比賴清德來得輕。

  實際上,由於島內的工作、學習環境滯後於周邊地區,臺灣的優秀人才早就往外跑,大陸只是提供了一個越來越有更高性價比的選擇,兩岸相似的人文社會環境也比外國來的更加舒適。即便沒有大陸的大幅度、深層次的31項措施,臺灣人才島內也留不住,正是大陸高度重視臺灣人才工作,這個問題才引起島內的重視,民進黨當局感謝都來不及,怎會充滿酸言酸語,甚至成為阻礙人才自由流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歷史罪人呢?(作者:李東海,四川省臺灣研究中心)

(本文係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