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6條措施”彰顯“兩岸一家親”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2019-11-12 14: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快評第417期】

  近日,大陸方面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引起海內外各界熱議。“26條措施”是在新的政經環境下,從臺企和臺胞發展角度出發,進一步推出的實實在在的利好措施。“26條措施”彰顯了大陸方面不因一時一事變化、堅定不移落實“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將從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上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同胞心靈契合,夯實兩岸和平統一發展基礎。措施出臺後,臺方的制式反應與臺胞的熱烈回應形成鮮明對比,真實而強烈地反映出民心所欲、潮流所向。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落實落細

  “26條措施”是貫徹和落實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也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1月2日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26條措施”正是從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角度,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機遇,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為保障臺胞福祉做出更多制度性安排的政策措施。

  惠臺措施的“升級版”和“擴大版”

  “26條措施”是今年以來整體經濟環境變化,大陸持續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基礎上惠臺措施的升級和擴展。去年2月28日,惠臺“31條措施”推動後,大陸各地不斷出臺配套細化方案,受到廣大臺灣同胞的普遍歡迎。在今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以及大陸改革開放措施不斷出臺情況下,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各界人士提出了不少優化實施的方案,也對進一步擴展和提升惠臺措施提出了許多建議。在此背景下,“26條措施”應運而生。

  從精神內涵上看,“26條措施”和“31條措施”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在對臺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從具體內容上看,“26條措施”是“31條措施”的“升級版”,臺胞同等待遇的層次進一步提升、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不但對來大陸的臺企和臺胞提供了更大的機遇和發展空間,更對臺胞海外發展和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支援和保障。

  在為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方面,充分考慮到臺商優勢産業可在與大陸經濟高品質發展中一展身手的部分,以及兩岸優勢互補因素,主要包括重大技術裝備,5G通信、迴圈經濟、民航、新型金融組織等方面的投資建設。臺商在機械裝備製造業、資訊通訊行業具有較強競爭力,在迴圈經濟,節能環保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在大陸相關重點發展産業中獲得巨大的市場機遇。尤其是大陸著力全面推動的最新一代移動通訊5G技術,市場規模龐大,産業發展前景廣闊,而臺灣資訊通信産業,尤其是在半導體高端製造和封裝測試部分居於世界領先水準,若能參與到大陸這個全球最大的5G網路建設和應用市場,可共用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充分考慮到大多數臺商臺企為出口導向性企業,在其經營發展中最為關注的重要事項上給予同等待遇,包括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行業標準制定等。

  在為臺胞提供同等待遇方面,範圍更廣,內容更多,舉措更實。包括了海外臺胞可尋求大陸方面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和申請旅行證件,臺胞在大陸參與農業合作信用社、交通出行通訊資費、購房資格、職稱評審、分類招考等方面的更多便利和支援。特別針對是臺胞的海外領事保護與協助,在相關政策配套中,具體羅列了臺灣同胞在境外如遇緊急情況,可通過四種途徑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正體現了“有強大祖國做依靠,臺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在國際上腰桿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

  臺灣民眾在“北風與太陽”中做選擇

  “26條措施”出臺後迅速掀起各界熱議。臺胞臺企和島內主流輿論反應熱烈,普遍認為“26條措施”是實實在在的利好,是真正的“愛臺灣”。有臺商認為,“26條措施”有機會讓臺商在大陸經濟社會特別是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可參與到相關前沿産業,對於一些中小型科技代工企業來講,更是轉型升級和重新佈局的機遇。還有臺商指出,全球經貿環境變化變化情況下,回臺發展面臨的“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的問題,而且《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明年就滿十年到期了,擔心連ECFA這一點點的貨物貿易免關稅優惠都沒了,再加上大陸與東盟等明年將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等,“26條措施”確實是臺商佈局時的考慮因素之一。島內輿論指出,“26條措施”出臺後,“同等待遇化”幾乎涵蓋經濟和生活所有面向,對經常赴海外旅遊或出差的臺灣民眾,以及長期在大陸居住和發展的臺灣人來説,“其實非常有感”。而國臺辦主任劉結一的“《26條》真金白銀,惠臺措施不會停”的表態,表明瞭“大陸的惠臺舉措是真材實料,而且會不斷的給”,“無異給臺灣民眾吃下定心丸,對岸愛臺灣的心不會變”。

  反觀臺當局一味“抹黑、抹紅”的制式反應,凸顯了其執政無能、選舉利益至上,完全不顧百姓利益的真實面目。臺當局一方面將“26條措施”歪曲為對臺“施壓、威嚇”和“介入選舉”,是“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污稱其“華而不實”,但另一方面又緊急動員各部門快速回應,從經濟文化交流等各層面採取反制措施,同時警告臺企和臺胞若享受相關同等待遇將面臨風險或遭到審查。對此,島內輿論一針見血地指出,“26條措施”是“踩到了民進黨的痛腳”;大陸方面“爭民心送實惠”,綠營卻“只剩口水”,顯示“在愛臺灣比賽中,民進黨自動退出,無疑間接證明惠臺26條是有用的”。

  島內各方的反應再度印證了,大陸對臺政策的自信和誠意正如“暖陽”,民進黨當局的恐嚇和限制就像“北風”。大陸方面堅定不移地臺灣人民的利益出發,讓臺灣各界都有獲得感,就能使臺灣老百姓“自然而然地脫下”束縛在他們身上的“誤解的厚外套”,逐步實現兩岸心靈契合,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統一的基礎。(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吳宜)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