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文藝:改革開放40年 兩岸關係克難前行更顯大陸戰略定力

2018-12-21 08: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回顧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再次宣示“我們有堅定的政治決心和強大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祖國的神聖領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和實現祖國完整統一有緊密的內在聯繫,互為條件,相互保障。伴隨改革開放的實踐歷程,兩岸關係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矛盾。

  首先,臺灣島內政治權利的分化和本土化增加了臺灣問題演變的不確定性。島內新成長的一些政治勢力將決定臺灣的前途命運的大問題歪曲化、模糊化,借此煽動民粹,無疑增加了兩岸政治談判和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的難度。

  其次,民進黨“臺獨”路線使得反“臺獨”的任務更為艱巨。1991年民進黨“臺獨”黨綱出籠,自此民進黨內始終有一股“臺獨”死忠勢力同李登輝的“臺獨”相互唱和,“臺獨”違背歷史、脫離現實,民進黨遂圖運用洗腦欺騙的手法,從文化歷史認知體系、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上全方位去中國化,企圖通過幾代人的時間將臺灣與大陸徹底撕裂。

  再次,民眾力量在兩岸關係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改革開放後,中央解決臺灣問題的總方針,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2008年後,兩岸互信曾一度得到累積。民進黨再度上臺後之所以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實質是借助了國民黨威權統治遺留的民眾怨氣,並通過政治宣傳誤導人民,將臺灣經濟發展趨緩歪曲為中國大陸的擠壓,將臺灣因社會結構轉型、貧富差距擴大和世代更替等導致的青年群體、弱勢人群、中下階層和中小企業的艱困歸因于轉型正義、分配正義和世代正義等所謂“公平”未得伸張。顯然,這是避其實而就其虛的謊言。

  最後,影響臺海局勢的國際因素也日趨複雜。當今世界處於複雜多變期,上世紀90年代美國單邊主義橫行,而進入21世紀,以美國為核心的西方單極體系式微,非西方世界的興起,三百年來歐美主導的歷史大趨勢正在反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力和價值體系雙雙面臨挑戰。美國對現實充滿不安和焦慮,美國圍堵和制約中國,曾經成本最省、利益最大的就是挑弄臺灣問題。改革開放40年來,臺海大局中國際因素滋長,增加了和平統一的難度,為新時代對臺戰略提出新的要求。

  面對上述形勢,誠如習近平總書記總結,40年來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處到權和主動權。這建立在中央對臺海局勢總體規律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既著力解決難題,又牢固地在政策上鎖定目標、夯實基礎,以實踐為探索,以人民為依歸,既堅持原則性又體現靈活性。既抓住了主要矛盾,又辨清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咬定青山不放鬆。水落石出的是“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大大增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意志更加堅強”。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央對臺政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光芒,體現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克難前行的自信和堅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之三大歷史任務是相輔相成的。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經驗時,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瞭方向: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心願,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我們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鞏固和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基礎,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造福兩岸同胞。

  首先,改革開放是國家發展的動力,統一事業是國家發展的保障和目標。近代中國的殘破歷史不容再次重演,祖國統一是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重要標誌,也是檢驗改革開發的重要標誌。

  其次,臺灣問題不僅關係到民族情感和國家尊嚴,而且關乎中國的核心利益和發展的總體利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改革開放事業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捍衛改革開放成果,維護安定團結政治局面就要堅決反臺獨,防控臺海局勢惡化,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

  第三,團結和爭取臺灣人民為發揚中華文明共同奮進。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新征程有新使命、新要求。雖然面臨周邊環境和國內結構轉型的挑戰,當前中國仍有巨大發展潛力,發展中的問題還要依靠持續改革發展來解決,一心一意謀發展是大局,發展與安定也是臺灣民眾之所願。新時代對臺工作就是要抓住臺灣同胞的所思所想所繫,以“兩岸一家親”的態度爭取臺灣同胞融入到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實現,將臺灣同胞的利益,臺灣的前途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統一起來,解開彼此心結,實現更高層次的心靈契合。順應潮流,主動求變不僅是40年來大陸人民在改革開放事業中累積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樣也是對臺灣同胞的深刻啟示。

  第四,臺灣問題應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統一。堅定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體現戰略定力,一中原則是兩岸的政治底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原則,兩岸交往就會迷失方向甚至跌入深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有原則的和平,是在一國兩制總體框架下的和平發展,總書記指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具有強大生命力。“一國兩制”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構成維護國家統一的總體戰略,在兩岸關係中,大陸會更堅持原則導向,提高站位,以務實精神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體現中央的胸懷和決心。兩岸人民唯有通過生活、工作建立密切聯繫,才有可能共謀方向與出路。目前兩岸同胞雖存在認同差異,臺灣民眾之間的意見也不盡一致,但是基於兩岸共同經驗所形成的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卻是統一的。共同經驗上升至利益連接以及共有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彼此呼應的。這將是走向共同價值原則進而實現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最重要基石。(作者:李文藝,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講師)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