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學者聚焦新時代的兩岸關係與臺灣前途

2018-12-20 05: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2月19日,第五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辦。(台灣網 張潔 攝)

  台灣網12月20日貴陽訊 (記者 張潔)12月19日,在貴陽舉辦的第五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上,兩岸學者關注新時代兩岸關係與臺灣前途,圍繞爭取臺灣民心及國家統一問題展開討論。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指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前途就是與大陸統一。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歷史必然。中華民族一定能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仇開明認為,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兩岸關係研究界、兩岸知識界要進行系統反思,為兩岸關係走穩走好打好內部基礎。著眼復興大局和島內民意,臺灣需要回到與兩岸共同應對挑戰相呼應的發展主軸,找到突破發展困境的方案。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指出,爭取臺灣民心,是實現國家統一以及統一後順利實施“一國兩制”方針的必要條件。只有深入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不斷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厚植民意基礎,才能紮實推進國家統一進程。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劉國深指出,當前的兩岸關係已經到了“落實中國統一”的階段,如何讓兩岸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才是兩岸關係的當務之急。

  他指出,從已經掌握的來自各方面的反饋資訊來看,大陸惠臺措施得到臺灣社會的廣泛支援,臺灣民眾普遍讚揚大陸方面的惠臺措施,在兩岸政治關係仍然緊張的情況下,大陸方面的主動作為開創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機遇,成為兩岸關係務實發展、深入發展的強大動力。

  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指出,臺灣不可能“獨立”,這是常識。而大陸出臺的兩岸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又受到臺灣青年人的歡迎,因此不論臺灣是否願意,中國統一正在途中,臺灣必須從此一角度去思考臺灣未來,才是真正對臺灣負責作為。

  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指出,兩岸經濟合作必須轉入更高層次的合作,只有跟上大陸經濟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兩岸經濟合作才會有更大的空間。

  今年2月28日,《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發佈實施,涉及投資、經濟合作、文化影視、教育及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等多個領域,臺灣民眾熱切關注這些“同等待遇”,不少省市陸續出臺貫徹實施“31條措施”的具體細則,讓臺胞臺企有更多獲得感。

  曹小衡指出,此次相關舉措,更多是向“分享”“擴大”方向發展,是分享和擴大兩岸經濟在新一輪改革開放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31條措施”中更多向“以人為主”、“以創新為主”合作傾斜,這是構建新時代兩岸經濟合作平臺的重要基礎。臺企臺胞只要抓住新機遇、開拓新思路,就能打拼出一片新的商機。

  第五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全國臺灣研究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貴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來自海峽兩岸多家智庫與學術機構的近50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完)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