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吳昆財:堅決反對“去中國化”的歷史新課綱

2018-09-03 10: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不顧歷史專家的諄諄告誡,全面通過歷史新課綱,準備讓臺灣未來的學子接受既不專業、更缺乏教育理念的教科書。為挽救下一代免遭這種違反史學與教育原則的毒害,臺灣嘉義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在《觀察》雜誌發表文章表示反對到底,更希望民進黨迷途知返。

  吳昆財表示,臺灣當局“教育部”甫通過的歷史新課綱有以下問題。

  一、這是舍本逐末,擾民的課綱。這份課綱其實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歷史教育最重視透過時序、理解其因果關係,進而培養學子理解及判斷力。若學生連基本歷史事實的時序都欠缺,又如何期待他們能清楚掌握各種歷史主題,進而討論?這無異於緣木求魚,更是對歷史教育本質的嚴重斲傷。當這份新課綱通過,坊間已經盛傳,補習班準備摩拳擦掌,大賺一筆歷史補習財,這不是勞民傷財,什麼才是勞民傷財?

  二、這是一份徹徹底底“去中國化”與“媚日”的課綱。審視這份課綱設計的初心與發想,無非就是要斬斷臺灣與中國歷史、文化與民族的關係,它企圖從量變到質變,有計劃地清除中國史在臺灣學子中的集體記憶。所謂量變即從最早的歷史教育,臺灣史僅納入中國史中的一節;其後在杜正勝擔任臺當局“教育部長”時期,臺灣史突然成為單獨一冊;最後,臺灣史份量再淩駕中國史,這是量變。

  質變上,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一則讓“臺灣國”偷天換日成為與東亞各國並駕齊驅。再則,徹底讓中國與東亞其他各國如日本、韓國、朝鮮等,都成為“外國”。至此,臺灣與中國成為國與國的關係,臺灣不再直接承接中國文化、歷史與民族,而是“多元的傳承”,臺灣人再也不是中國人,而是東亞人。

  不過,少了中國,根本上,臺灣在東亞是沒有角色的,更是沒有臉孔的。也唯有臺灣入了中國的版圖,才能讓臺灣真正在東亞區域裏,頭角崢嶸,出人頭地。換言之,臺灣與中國是共榮共存,兩者缺一不可;透過中國,是臺灣進入東亞與世界的最佳途徑。

  三、這是一份急就章的課綱。因為充滿政治算計,所以匆促,故而造成其後的教科書必定都將是粗糙不堪。如此的惡性迴圈,如何期待歷史教學現場的老師與學子們,産生良好的歷史情境?

  試想,這份8、9月才能定案的課綱,接著必須由出版社製作教科書,再由臺灣的“國教院”進行多次審查,最後在2019年審查完畢,方能取得版權,如此出版時間的緊迫,就算由司馬遷來編寫,恐怕也是力有未逮。尤其是所謂的主題式課綱,根本是個包山包海的課綱,即便孔子再世,也將不知如何下手撰寫。所以,教科書日後問世,其品質真令人捏把冷汗,更擔心下一代的孩子又將遭受荼害。

  基於希望臺灣學子們能接受一種可大可久的歷史教育,而不是受宰制于意識形態如此濃厚的一份課綱,完全忘卻自己文化、歷史的根源,與歷史教育的本質,我們堅決要求臺當局“教育部”收回成命,懸崖勒馬,不可害人害己,遺禍子孫;我們更要呼籲所有熱愛與關心歷史教育的朋友們,一起拒絕這份課綱。

  最後,我們要在此呼籲大陸當局,歷史教育的推動必須包含四個面向:課綱制定、教科書製作、教科書審查,以及各級入學考試。由於中國人向來是考試領導教學,所以為了兼顧人才的品質及國際潮流,建議對於赴大陸逐漸增多的臺灣年青人,當他們到大陸求學與就業時,大陸教育當局應該規定加考中國史地與文化基本教材,進行必要人才品質的把關,理由如下。

  一、必須了解中國。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既然要前往大陸,就必須了解基本的中國,否則連張飛與岳飛皆無法分別,則這些人與外國人究竟有何差別?大陸與臺灣雖然血脈相連,但也不能饑不擇食,總要篩選適當的人才,以為己用。

  二、檢驗史地知識符合國際潮流。即便外國人想成為美國人,也須進行必要的英文與美國歷史考試,否則不能取得公民身分。所以,大陸對臺灣民眾的史地知識檢驗,也不過是從善如流,符合國際潮流。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