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亞中:蔡當局的“外交政策”只剩下當美國跟班

2018-08-02 16: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孫文學校總校長在《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蔡英文當局上任以來,臺灣已經失去4個“友邦”,又無法參與國際政府間組織,臺灣的“外交”還能有多少空間?蔡英文的“外交政策”到底是什麼?

  兩岸“外交”競逐從1949年即開始,橫亙其中的兩個因素,一是主權歸屬,一是經濟實力。前者是由國際法與國際政治所形成的結構規範,後者是由兩岸經濟力量對比所決定。

  在主權歸屬問題上,目前絕大多數國際社會均認同“一個中國”,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在主權方面,大陸享有被國際社會認同的“結構性力量”,臺灣受到這個結構制約。“一個中國”成為臺灣“外交”空間的天花板。

  在政經實力上,臺灣曾經運用經濟力量對外進行“金援”合作,以尋求鞏固既有“邦誼”。但由於大陸快速崛起,特別在推出“一帶一路”、亞投行後,使得臺灣陷入兩個困境。第一、臺灣“外交”資源已經難以與大陸匹敵;第二、臺灣“原邦交國”選擇與大陸建交,原因已非大陸給的金援多,而是希望參與大陸在該地區提供的整體合作結構,非洲即是一例。

  簡單來説,在兩岸競逐的戰場,臺灣面對兩個“結構”限制,一是國際社會所接受的“一個中國”結構所制約,一是中國大陸經貿力量形成的戰略結構壓力。第一個結構屬於政治法律性,與經濟力量較沒有關係;第二個結構則隨著中國大陸的經貿力量成長而更增強。面對這兩個結構下,臺灣要憑藉己方的力量突圍不僅不容易,且是愈來愈難。兩岸關係的緊張,更會加速中國大陸緊縮臺灣的外交空間。

  無法以自己的力量來突圍時,臺灣島內的綠營基本上是以兩種思路來面對。一是希望外界能夠接受“臺灣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從根本上擺脫“一個中國”所形成的天花板限制。但由於臺灣並沒有“正名制憲”,也沒有“公投獨立”,因此綠營這種説法是讓自己爽的,國際社會也不會認真。另則中國大陸必要時動武的宣示也讓綠營根本不敢嘗試,因此現有的結構困境根本無法突破。

  綠營的另一個思路,其實已經不是“外交”的突破,而是自我的逃脫、主體性的背叛,即把自己的主權完全交給美國,希望透過美國對臺灣的支援,來證明自己在“外交”上有突破。這些綠營人士自知,臺灣在兩岸關係緊張下已無法再有“外交”成果,扈從美國已是其“對外”關係的全部。美國要打“臺灣牌”到什麼地步,蔡英文當局不僅不會拒絕,也樂於接受,因為他們只剩下這個唯一的選擇。

  “臺灣獨立”、“臺灣主體性”這些民進黨瑯瑯上口的主張猶言在耳,隨著蔡英當局在“外交”上的節節敗退,只剩下最後一招,就是把自己的“主體性”完全交付美國,任憑美國運用處置,這才是蔡當局“外交政策”的真實寫照。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