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相對亮麗的經濟數字難掩臺灣經濟發展困局

2018-05-31 09: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以來,在國際經濟繼續維持較好發展態勢的大背景下,臺灣經濟延續了去年以來溫和發展態勢,第1季度經濟增長]超過3%,4月工業生産與製造業分別年增長8.53%與9.07%,1-4月零售業營業收入增長4.5%,均創下近年來最佳成績。然而,這些相對亮麗的統計數字,不僅未能改變臺灣經濟發展面臨的殘酷現實與艱巨挑戰,而且也未給普通民眾帶來真正的實惠,民眾沒有明顯的獲得感,反而只有更多的悲觀與失望,更多的焦慮。臺灣國泰金控公司于5月發佈的最新民眾經濟信心指數為負的27.8,創29個月以來最低,對未來經濟景氣樂觀的民眾比重跌破20%,趨於悲觀者(預期景氣變壞)的比重近46%,預示了臺灣民眾經濟信心進入“憂鬱期”。

  在外銷訂單與外貿出口持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帶動下,第1季度臺灣經濟增長3.02%,創下近年來少有的單季新高,臺經濟主計部門對全年經濟增長率預期也由年初預估的2.42%調高到2.6%。儘管臺灣經濟表現好于預期,呈現溫和增長,但卻沒有高興的理由,不僅年經濟增長率不再有昔日的輝煌,而且低於韓國、新加坡與中國香港等其他亞洲“三小龍”,甚也低於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3.4%的預期。事實上,近年來臺灣經濟增長速度約低於全球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的三分之一左右,甚至連最發達的美國經濟增長幅度也趕不上,臺灣經濟可謂是“未老先衰”。原因複雜,經濟結構、政治鬥爭、政策導向與治理能力等均是重要因素。

  外部因素尤其是外需依然是臺灣經濟溫和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其中大陸(包括香港)市場佔了臺灣外貿出口總額的近41%(1-4月),成為臺灣經濟穩步增長的最大支撐力量。相對的,內部需求對臺灣經濟增長的貢獻依然有限。儘管股市萬點行情仍在持續,民間消費有所改善,預計全年內需消費實質增長2.53%左右,也略優於上年的2.34%。特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投資依然乏力。儘管蔡當局大張旗鼓的推動所謂“前瞻基礎建設投資計劃”,並鼓勵民間投資與對外招商,但説的多做的少,承諾多兌現少,投資效果不顯著,第1季度整體民間固定資本支出實質增長僅0.81%,加上當局與公營企業投資等在內資本形成實質增長為負的1.49%,對經濟增長貢獻為負的0.4個百分點。投資不足,投資率偏底,也可從超額儲蓄居高不下得以反映。依臺灣主計部門的預估,全年投資率有望超過20%,但仍低於四年前的水準,在儲蓄難以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預計全年超額儲蓄仍將超過2萬億元(新台幣,下同),累計近五年(2014-2018)合計近12萬億元,超額儲蓄率將連續六年超過10%(2018年預計達12.5%)。

  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不足,當然與臺灣島內經濟投資環境密切相關。工商界一直關注的缺地、缺電、缺人、缺才、缺水的“五缺”問題一直未能有效解決。特別是缺電問題變得更為嚴峻。由於蔡英文過度的經濟理想主義,急於兌現“無核家園”的遠大目標與選舉政治承諾,將投資近3000億元新台幣的核電廠徹底關閉,而新能源與新電力卻無法滿足經濟發展需求,不僅造成民生用電緊張與燃煤電廠污染問題,而且嚴重影響企業投資與經濟産業發展。最新民調顯示,65.3%的民眾擔憂臺灣會發生缺電危機。臺灣經濟正在逐漸品嘗蔡英文錯誤政策釀成的“經濟後果”。

  在國際股市行情普遍較佳的背景下,臺灣股市萬點行情依舊,今年來臺股指數一直在10500點上下波動,成為蔡當局得以自豪的政績之一,但小股民興奮不起來,臺灣也沒有獲得多少實質性利益。臺灣股市實際上已被外資“控制”,知名上市大企業與獲利高的企業,外資持股比例甚高,其中外資佔了臺灣股值最大公司臺積電股權比重的70%左右。臺灣股市場上漲,外資大賺特賺,獲利不斷外流。據臺灣“中央銀行”統計,今年第1季度金融帳凈流出164.2億美元,連續31個季度為金融資本凈流出,累計凈流出金額達3677.8億美元(達10.71萬億元新台幣),超過去年一年臺灣外貿出口總額500億美元,創下史上最長凈流出紀錄,其中蔡英文上任以來7個季度共凈流出1133億美元。這就是為何萬點股市行情及諸多亮麗的經濟指標,民眾依然無感與不滿經濟現狀的原因之一。臺灣《工商時報》于日前公佈的蔡英文執政兩週年民調顯示,兩岸關係、經濟發展與教育改革成為蔡當局施政八大議題中最需要加強的領域,另有70%的民眾認為臺灣經濟變壞。

  當下臺灣經濟還有算不錯的表現,主要來自兩點。一是過去積累的財富與實力。臺灣在經濟起飛過程中積累了不錯的經濟實力,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其中臺灣重化工業基礎是在新世紀前創建與發展起來的,現在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高科技産業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發展發起來的,是當下臺灣經濟的最強實力見證。因此,目前臺灣經濟的發展是在“吃老本”。二是臺灣企業有很強的打拼與創新精神,仍充滿著活力,臺灣企業有較強的競爭力,有許多“隱型冠軍”,支撐著臺灣經濟的穩步發展。

  不過,臺灣經濟發展卻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與壓力。

  一是臺灣既有經濟優勢與競爭力正在消失。日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的2018年《IMD世界競爭力排名》,臺灣總體排名從上年的第14名降為第17名,大陸則從第18名上升為第13名,大陸首次超過臺灣地區。經濟發展與競爭力上“臺衰陸升”趨勢已難以逆轉。

  二是臺灣難解的政治問題正在不斷消耗臺灣經濟發展的動能與潛力。臺灣已徹底陷入“民主政治陷阱”,民主與民粹主義、“公平正義”、個人利益至上主義等等交織在一起。當局施政似乎一切都是為了選舉,為了取得政權與保住政權,一切只為討好選民,每到選前就進行政策買票,如同政治行賄。前朝重大經濟政策與計劃方案説變就設,説棄就棄,根本沒有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與經濟政策的延續性。蔡英文當政尤為典型。可以説,政治力在正在徹底摧毀經濟。況且今日之臺灣“再無蔣經國”,“再無李國鼎”,面臨嚴重的高層治理人才危機。

  三是臺灣經濟結構與特性存在諸多隱憂。難以改變外向型經濟特徵,産業結構相對單一與産業高度集中,新經濟觀念落後,法律法規僵化,經濟活力受到抑制。

  四是對臺灣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兩岸關係發展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外貿出口市場、最大的貿易盈餘來源地,臺灣五分之二的産品出口到大陸(及香港),每年從大陸獲利10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大陸是臺商海外最大“製造基地”,也是臺灣母公司獲利的主要來源地。大陸對臺灣經濟如此至關重要,但蔡當局卻視而不見,不僅提出“告別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大陸)這一令人震驚的要在經濟上“遠中脫中”的“經濟臺獨”口號,而且上臺後未出臺一項促進與推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反而在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同時,又在中美經貿摩擦與較量中“合美抗陸”,走上了一條政治淩駕經濟、完全錯誤的經濟發展道路,這是未來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風險。蔡當局不顧臺灣經濟發展現實及臺灣經濟對大陸經濟高度依賴這一現實,竟然向“經濟恩人”大陸下手,又在政治上則大搞“臺獨”分裂活動,讓未來臺灣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兩岸經濟政治風險。一旦出現兩岸經濟對抗或重大經濟摩擦,將對臺灣經濟造成重大衝擊。另外,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對外經濟政策與反覆無常的行事作風,給全球經濟增長與發展帶來新的風險,也是臺灣經濟發展面臨的又一新挑戰。

  要根治臺灣經濟發展之病,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件。若單純是經濟層面的問題,尚有努力與改善的空間或機會;但涉及複雜的政治問題則依然無解,預計蔡當局在政治與兩岸關係問題上將會越走越偏,越走越遠,臺灣經濟發展將面臨更大的風險與挑戰,再多經濟上的努力,不論是“5+2産業創新計劃”,還是“前瞻性基礎建設”,甚或“新南向政策”,都無濟於事,臺灣再難有經濟奇跡,持續衰落已不可逆轉。(王建民,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福建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