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英津:大陸宜用文化融合應對“文化臺獨”

2017-12-27 15:1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香港中評社報道,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國發院研究員王英津20日參加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三屆中華文化論壇時提出,針對目前蔡英文當局在島內大力推行“文化臺獨”活動,大陸應推行“文化融合”來加以應對。

  王英津從必要性和可能性兩個方面論述了大陸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首先,王英津分析了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兩岸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性。如果沒有文化差異,也就沒有文化融合的必要。二戰後,兩岸分屬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對立陣營,因此,大陸屬於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文化,而臺灣卻屬於資本主義文化。由於兩岸分屬不同的社會陣營和制度體系,所以彼此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意識形態、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這些差異必然會形塑和擴大兩岸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既是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出現不穩定現象的深層根源,也是未來兩岸走向和平統一的深層障礙,所以,必須通過縮小這些差異來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及未來統一創造條件、奠定基礎。縮小差異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推動文化融合發展。

  其二,文化融合是實現“心靈契合”的基本手段和路徑。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那麼,如何實現心靈契合?王英津認為,推行文化融合發展是逐步實現“心靈契合”的基本手段和路徑。文化要素具有沉澱性,雖然不像器物層面的要素那樣清晰可見,但卻是客觀存在的,並對制度、認同産生不可低估的影響,所以必須深耕細作、紮實推進。

  其三,在兩岸文化互動層面,單單依靠交流是不夠的。目前兩岸開展的文化交流,對於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固然具有重要意義,但交流效果重點在於相互學習和借鑒,儘管這對於推動彼此的文化進步會有積極意義,但對於凝聚兩岸共識、增進兩岸認同卻效果非常有限。所以,必須適時地從“文化交流”提升和延展到“文化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拉近兩岸民眾心靈的距離,併為未來兩岸統一乃至統一後的有效治理奠定思想基礎。可以説,兩岸文化融合的粘合度直接影響著未來兩岸統一後的穩固度。

  其四,文化融合應成為大陸應對蔡當局“文化臺獨”的基本策略。自蔡英文2016年5月20日上臺以來,大力推行去“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活動。“文化臺獨”具有柔性、漸進的特點,讓大陸對付起來十分棘手。為此,王英津建議,大陸可以通過推行“文化融合”策略來對付蔡當局的“文化臺獨”策略。既然蔡當局通過文化手段為“臺獨”打基礎,大陸就應該通過文化手段為未來統一打基礎。

  其次,在論證了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的必要性之後,王英津接著論證了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他説,文化融合的前提和基礎是兩種文化必須是同質文化,只有這樣,兩種文化才有融合的可能性。從世界範圍來看,如果兩種文化屬於異質文化,那麼這兩種文化之間的互動就只能是交流,而不存在融合的問題。譬如,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就屬於兩種異質性文化,它們之間可以通過交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但卻沒有融合的必要與可能。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都屬於中華文化體系。儘管在歷史上,臺灣曾受到外來殖民侵略和統治,它的文化也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幾度嬗變,但從根本上看,並沒有改變臺灣文化屬於中華文化的根本性質。中華文化是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的基礎,正因為存在這一基礎,才使得文化融合發展具有可能性。

  最後,王英津總結説,兩岸文化的差異性,使兩岸文化融合具有必要性;同時,兩岸文化的同根性、同源性和同質性,使兩岸文化融合具有可能性。既然文化融合具備以上兩個方面的條件,那麼等條件成熟時,大陸應在兩岸文化交流的基礎上,適時推出文化融合發展的新策略。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