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家:全面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法治化進程

2017-11-29 09: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早在2014年秋季,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並就新形勢下依法推進祖國統一作出戰略部署。這是黨中央從頂層設計的層面為改革鋪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深入,是中國繼續發展的現實選擇,對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團結臺灣同胞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依法治國的良好大形勢下,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法鞏固和發展兩岸關係,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形勢,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和積累條件,是未來一段時期祖國大陸對臺工作的重要思考方向。

  兩岸關係發展法治化道路的必要性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建立了兩岸機制化、制度化聯繫,已經開始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法維護和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2016年以來,兩岸關係出現了新情況、新變化,依靠法治道路為兩岸關係發展保駕護航愈顯重要。

  其一,維護和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臺海局勢穩定、兩岸和平統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全面深化改革決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性和緊迫性。反過來,依法治國對於全面深化改革又具有不可取代的保駕護航作用。依靠法治方法維護和鞏固臺海和平穩定、促推兩岸關係發展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其二,法治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壓艙石”,是維護兩岸同胞合法權益的“重武器”。一直以來,兩岸關係的起伏波動深受島內政局變化影響,一個不承認“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的政黨上臺,就可能破壞兩岸關係發展良好氣氛,甚至引發臺海局勢動蕩。如何破解這樣的反覆局面,法治方法至關重要。早在2008年以前,祖國大陸就提出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發展,協商解決兩岸關係對峙狀態,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等一系列戰略設想,其中重要的一面就是運用法治思維將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態勢規範、固定下來。在維護兩岸同胞合法權益,促進兩岸同胞情感融合方面,法治思維和方法同樣具有重要作用,讓兩岸同胞尤其是臺灣同胞在兩岸互動交流過程中對自身合法權益有法律預期,有法制保障,更有益於雙方的互動了解。

  其三,促進兩岸經濟融合需要法治方法,法治化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必然要求。兩岸經濟交往本身就是市場經濟行為,是法治經濟的體現。只有以法律形式厘清市場與行政的邊界,明確兩岸行政部門對兩岸經濟交往的界限,讓市場歸市場,“政治歸政治”,市場資源才能得到最為合理的配置,臺灣企業和民眾同祖國大陸的交往熱情、活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

  其四,關係兩岸同胞切身體會的公平正義原則需要依靠法治保障。隨著兩岸交流交往步入深水區,各項政策舉措都直接影響兩岸同胞的實際利益和切身體驗,如何妥善調整和分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如何增加和擴大臺灣同胞的獲得感至關重要。在法治的軌道上,公平合理地調整兩岸交流交往的各種利益關係,營造透明公開公平的環境,兩岸關係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運用法律手段促推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總結

  長期以來,祖國大陸不斷推進對臺方針政策法制化進程。以憲法為統帥,以《反分裂國家法》《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等為主幹的涉臺法律規範體系初步形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推進對臺工作,維護臺海穩定,發展兩岸關係,積累了豐富經驗,成為黨和國家成功運用依法治國方略的生動典範。

  運用法律手段挫敗“臺獨”分裂圖謀,震懾“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2005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來,兩岸關係發生了歷史性深刻變化。針對陳水扁當局的“臺獨”挑釁,祖國大陸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爭取國際社會普遍支援,成功挫敗通過所謂“憲改”“入聯公投”謀求“臺獨”的分裂行徑,實現兩岸關係歷史性轉折,開創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推進“兩會”協商談判,加強制度建設。法律授權通過海峽兩岸有步驟、分階段的平等協商和談判實現和平統一。2008年以來,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相繼簽署21項協議,對兩岸經濟合作、人民往來、民生保障等事務作出制度化安排,解決諸多關係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提高兩岸交往合作的制度化、規範化水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保駕護航。

  實現兩岸全面“三通”,促進兩岸經濟社會大融合。祖國大陸貫徹鼓勵和推動兩岸“三通”與經濟交流合作的法律要求,全面實現兩岸民眾期盼已久的直接通郵通航通商,簽署實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等相關協議,加強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建設,推動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自由化,形成互利互惠、融合發展的格局。法律鼓勵和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交流,鼓勵和推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依法保護臺灣同胞權利和利益。

  妥善處理涉外事務,增進民族利益。祖國大陸貫徹兩岸可就臺灣在國際上與其地位相適應的活動空間問題進行協商談判的法律精神,充分照顧臺灣民眾對外交往需求,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妥善解決臺灣以適當名義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大會等問題。兩岸加強溝通協調,在涉外領域內耗大幅減少。兩岸有關方面務實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路徑,厚植中華民族共同利益。

  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法治化的基本思路與初步設想

  如何運用法治方式鞏固和發展兩岸關係,應牢牢抓住“促融合、反‘臺獨’”兩大原則,即運用法治方式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完善涉臺法律法規,依法規範和保障兩岸人民關係,依法保護臺灣同胞權益,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同時,運用法律手段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推進祖國和平統一。

  隨著兩岸關係形勢的變化,祖國大陸在反“臺獨”硬的一手不變的情況下,也提出了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對臺工作新理念。如何依靠法治方式促進兩岸民間交流合作,深化兩岸民眾情感融合,成為當前需要深入研究探討的課題。法治方式在中國傳統理念中,突出法律的規範性、強制性和預防性更多,但不可忽視的是,法治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維護民眾公平正義、保護民眾基本權利等方面具有更強的優越性,這也符合當前全球範圍內法學理念發展的新動向。

  其一,運用法治促進和維護兩岸關係發展及兩岸同胞的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兩岸關係中,這同樣重要,臺灣同胞對此更加關注。祖國大陸不會因體量大而在處理兩岸關係方面有失公允,臺灣也不能因自視弱小,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漫天要價、獅子大開口”。這就需要通過法治方式建立兩岸同胞平等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係,以確保行政部門堅守法治底線、嚴格依法執政,保障市場對守法者敞開懷抱,保證法律對人權和生命的尊重。

  其二,運用法治促平安,建設更加安全的兩岸關係。安全穩定的兩岸關係環境,是促進兩岸經貿、社會往來的基本因素。十八大以來,祖國大陸堅持問題導向、法治思維、改革創新,積極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糾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努力建設平安中國,這也深刻影響著兩岸關係,吸引了更多臺灣企業、團體以及青年等到祖國大陸工作、生活、投資、發展。同時,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網路謠言、電信詐騙等,這些都是影響兩岸民眾安全感的突出問題,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矛盾和問題,提高平安建設現代化水準,將有助於兩岸同胞深化互動,融合感情。

  其三,以法治促開放建設與合作共贏的兩岸關係。“法無禁止皆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這是祖國大陸推動依法治國對外做出的莊嚴承諾。如何在兩岸關係中實踐上述原則,關鍵是改變曾經出現過的一些“惠臺要上,法律要讓”的情況,重點著眼于改變處理臺灣問題的理念和職能,從政策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向以法治精神引領和法治制度建設推動的轉變。為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提供穩定的法治保障,避免兩岸常態化合作受到島內政局動蕩及國際政治環境變化的影響,保持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勢頭。

  其四,啟動涉臺法律法規集中清理和制定工作,建立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法律體系。長期以來,祖國大陸已經就涉臺問題制定了一批法律和部門規章,涉及方方面面和各個領域,但同時也存在“碎片化”“老化”等問題。“治水先固壩,導流先通渠”,對涉臺法律法規集中清理,有利於推動涉臺法律制度的建設過程,也有利於保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對遏制“臺獨”分裂活動和保障臺灣同胞合法權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梳理先行涉臺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結合當前兩岸關係形勢、著眼未來臺海形勢發展,進一步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法律規範,對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重點就發展兩岸關係的規劃、和平統一的步驟和安排等問題進行法治道路設計,對兩岸共同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問題展開立法研究。(作者:吳為,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