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習近平對臺工作思想指導下兩岸關係新實踐成就斐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對臺工作思想的指導下,大陸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反獨促統”、兩岸交流交往與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和突破性進展。
一、兩岸政治關係取得重大突破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2013年10月6日,習近平在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指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為此,大陸不斷探索兩岸關係的解決方案,推動兩岸政治交流交往取得歷史性突破。
一是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2015年11月,習近平在新加坡與馬英九會面,雙方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大議題交換意見,將兩岸交流交往提升到新高度,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一頁。
二是兩溝通聯繫機制建立。2014年2月,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南京正式會面,成為兩岸事務主管部門首次負責人的正式會面。同年6月,張志軍主任回訪台灣。隨後,雙方建立起“兩岸熱線”,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與互動的新局面。
二、反“獨”遏“獨”取得實質進展
當前蔡英文當局執意推動漸進“臺獨”,兩岸關係風險不斷增加。不過,在大陸的高度警惕和持續高壓下,尤其是隨著大陸實力的增強和反“獨”工具的增多,“臺獨”分裂活動“雷聲大、雨點小”,大陸反“獨”工作則呈現“總體可控、精準打壓”之勢。
一是由於蔡英文當局未明確表達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國臺辦與陸委會的聯繫溝通機制、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協商談判機制的停擺。
二是國際上不斷鞏固和擴大“一中”格局。臺灣曾經的“邦交國”甘比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馬與中國大陸“建交”。
三是出臺《國家安全法》,明確“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三、兩岸融合發展有效推進
融合發展重在通過兩岸經濟、社會層面的整合與合作,逐步上升到文化、心理層面的聯接與互動,進而拉近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為此,大陸採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
如在經濟方面,兩岸“兩會”先後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加快擴大雙向投資,深化金融服務業合作。審議通過《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修正案,對臺資企業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維護在大陸投資的臺商合法權益,鼓勵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大陸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3517個,同比上升18.7%;實際使用臺資金額19.6億美元,同比上升27.7%。
在社會方面,大陸社會團體開始向臺胞開放,臺商、臺生團體開始接納大陸同行。對臺灣民眾實行免簽注,推廣卡式臺胞證,並比照大陸民眾身份證自助購買火車票。全面施行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仲裁裁決規定。堅持舉辦海峽論壇,加強兩岸民俗宗教互動等。目前在大陸長期居留的臺灣同胞超過100萬,兩岸每年人員往來高達900多萬人次。在大陸辦理結婚登記的兩岸婚姻數量已超過39萬對。
隨著兩岸各領域交流的持續擴大,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已經形成不可逆轉的趨勢,兩岸同胞“命運共同體”觀念逐步形成。
四、“基層一線”和“青年一代”工作初見成效
在兩岸各領域的交流交往中,習近平特別指出要擴大臺灣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將兩岸“基層一線”和“青年一代”擺在重要而突出的位置。在此思想的指導下,近兩年大陸制定了一些列旨在便利兩岸同胞交流、互訪、旅遊、投資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如在青年工作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年交流活動,搭建溝通平臺。實行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青年學生與大陸學生同樣培養,同等收費。臺生可申請獎學金、參加醫療保險、可校外打工、報考專業證照等。鼓勵、扶持臺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就業及創業,在北京、福建、上海多地建立了臺灣青年創業基地,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願意來大陸發展。
而在基層工作方面,除每年一度的海峽論壇、兩岸企業家峰會等平臺外,各省市、地區也與臺灣縣市、鄉鎮建立了聯結,兩岸各領域、各形式的基層交流開展熱絡,如兩岸基層衛生交流、兩岸基層調解員聯誼會、兩岸村里長交流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很多項目進入推展、對接及後續深化合作的階段。兩岸“一代一線”融合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強,極大厚植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民意基礎。臺灣《遠見》雜誌2017年3月民調顯示,51.5%的民眾願意來大陸發展,其中20-29歲願意來大陸的比例高達59.5%。(作者:尹茂祥,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