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褚靜濤:高舉“振興中華”旗幟 造福兩岸人民

2016-11-11 10: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是孫中山誕辰150週年,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褚靜濤在華廣網發表文章紀念孫中山,並用史實説明那個時期臺灣同胞為祖國統一作出的努力與貢獻,褚靜濤指出,實現國家獨立與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奮鬥目標。以孫中山為首的進步中國人當時主張臺灣自治,是以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為前提和對象的。

  全文內容如下: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侵佔了臺灣島、澎湖列島。為了拯救多災多難的祖國,1894年11月,孫中山發起成立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組織興中會。日本佔領臺灣後,孫中山曾考慮將臺灣作為一個開展革命活動的據點。1897年,陳少白與孫中山商量,“自從甲午戰敗,清政府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年來不知攪得怎樣一個地步,我沒有到過臺灣,我倒要前去觀察觀察。我能夠在那裏活動活動,或者也可以把那裏的中國人聯絡起來,發展我們的勢力”。經過艱苦的努力,陳少白建立了興中會臺灣分會。1900年孫中山籌劃惠州起義時,“折回日本,轉渡臺灣,擬由臺灣設法潛渡內地”,然而,“(日本)新內閣總理伊藤氏對中國方針,與前內閣大異,乃禁制臺灣總督不許與中國革命黨接洽,又禁武器出口及禁日本軍官投效革命軍者”。日本政府突然變卦,孫中山擬將臺灣作為反清鬥爭據點的計劃擱淺。

  1910年,同盟會臺灣分會成立,在島內發展組織,召集同志,籌款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臺籍志士許讚元、羅福星等人還赴大陸參加了1911年的廣州起義。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為獲得列強的支援,他發表《對外宣言》:“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於條約期滿而止。”列強沒有支援南京臨時政府,孫中山建立資産階級共和國的努力屢遭挫折。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的結果使中國人民大失所望,更加看清帝國主義國家的本質,“廢除不平等條約”成為全國各黨派各界人士的一致要求。孫中山明確提出,“要恢復我國家以前之一切喪失土地和主權”。

  中山先生一直掛念著臺灣同胞。1927年2月5日,戴季陶在黃埔軍校向臺籍青年演講,提及自己曾到北京探望病重的孫中山,孫中山提出要“廢棄日本和中國所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我們很清楚,在臺灣的中國同胞被日本壓迫虐待的情形”,要“讓臺灣實行最低限度的自治”等等。戴季陶表示,“由這件事,亦可看出總理雖在病中,卻仍愛護關懷著臺灣同志,同時,亦始終留意于臺灣同胞的革命策略問題。”

  實現國家獨立與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奮鬥目標。中國當時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首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孫中山為首的進步中國人當時主張臺灣自治,是以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為前提和對象的。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病逝。廣大臺胞聞訊,悲痛不已,自發舉行悼念活動。在北京的臺籍青年敬撰輓聯:“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認同祖國之心,溢於言表。

  收復一切失地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日本投降後,中國政府和軍隊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書》中的相關內容,接受各地日軍投降,收復臺灣島、澎湖列島等失地。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回到祖國的懷抱,實現了中山先生的遺願。

  1949年後,國民黨當局退據臺灣,國共隔海對峙,但改變不了臺灣屬於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依據。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視孫中山先生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牢記他“振興中華”的教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2008年5月,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時期,給兩岸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2016年5月,民進黨執政,拒不公開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海協會與海基會的交流、國臺辦與陸委會的互動已經基本中斷,兩岸和平發展的局面遭到衝擊。個別“臺獨”分子甚至想去除臺灣公共場所懸挂的孫中山像。對此,兩岸有識之士深表憂慮,堅決反對任何企圖將兩岸關係拖回對抗動蕩的行徑。

  2016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明確指出,“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現在,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理想展現出前年未有的光明前景。兩岸關係發展、臺灣同胞前途繫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要和平,不要對抗;要發展,不要倒退;要振興,不要停滯。面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新障礙,兩岸中華兒女應該加強民間交流、經貿交流、政黨交流,高舉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旗幟,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造福兩岸人民。(褚靜濤,作者係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