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蔡當局利用陸客減少“擺脫大陸”押錯寶

2016-09-14 09:4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半年來,陸客劇減衝擊島內旅遊業,雖是蔡英文“柔性臺獨”的預期結果,但其帶來的“斷崖式雪崩”也令蔡當局頗為難堪,導致其自相打臉的尷尬不斷,一方面掩耳盜鈴地釋放利多、誘導預期;一方面,用“紓困”政策畫餅充饑。長遠看,蔡當局“忍痛”繼續推行旅遊業“去中國化”的意圖並未因兩岸關係急凍和島內社會震蕩而改變。

  旅遊業者要什麼

  相比軍公教“要尊嚴”,島內旅遊業者的萬人大遊行則直白提出了“要生存”,他們是對兩岸關係“冷暖自知”的高敏感群體。陸客人數在政客口中只是數字,但對於業者卻是實在的飯碗。

  旅遊業是無煙囪的工業,對經濟成長有乘數效應,其單位可容納就業人數是多數行業的近三倍。2015年,陸客赴臺達到418萬人次高峰,每人平均消費227美元/日,佔總赴臺遊客的約40%。因此,陸客緊縮最先衝擊的就是旅遊業者。但業者真正不滿的並非是市場是因經濟波動造成盈虧,而是“因政策錯誤而崩盤”,並且當局既無可行的替代方案,也缺乏治標治本的危機應對措施。

  蔡當局的“真心假意”

  蔡當局在面臨因陸客“急凍”而引發的旅遊業“斷崖式雪崩”時,呈現的是心口不一、自欺欺人的非理性姿態。

  一是對大陸人民態度冷淡、反覆。5?20以來,蔡當局刻意、系統地製造遠離大陸的政治氛圍,以頑拒“一中”、倒向美日“價值同盟”、重彈“新南向”和推行“主體意識”與“去中國化”等操作,“明知故犯”且全方位地破壞兩岸交流。我們遺憾地看到,蔡英文基金會旗下的“想想論壇”轉發“沒有陸客的臺灣真好”的侮蔑性文宣;蔡本人在火燒車事故中對遇難陸客表現出驚人的冷漠絕情。正如國民黨所言,當局自上而下的惡意“嚇退了陸客”。

  二是營造假像,釋放“陸客無用”的利多。雖然陸客縮減符合蔡期望,但似乎是抗壓和應變能力不足,思路混亂的蔡當局又試圖營造“歡迎陸客”、“陸客未減、可替代”的矛盾預期。例如,“政務委員”張景森稱“陸客是朋友”,被蔡、林團隊喉舌童振源以“非政策表述”打臉。更甚者,臺“觀光局”還一葉障目地拿7月份“陸客減少5.3萬,總數增長1.9萬”的數據做文章。但“增長部分”多為“以不明目的赴臺”的“未列明國籍”人士,此項在前3年的月平均數為654、229和757,而7月份暴增至2萬。柯文哲也稱此數字“很奇怪”,當局欲以數字遊戲欲蓋彌彰地掩飾和渲染什麼,不言而喻。

  臺“移民署”統計表明,在旺季8月,陸團客來臺數同比劇減55%,隨著9月份送件人數縮減,十一長假陸客或創“歷年新低”。市場震蕩恐再難用掩耳盜鈴伎倆來掩飾。

  空中樓閣般的“紓困”政策

  業者不受蔡“注水牛肉”糊弄,上街抗議,因為對預期悲觀,希望當局正視産業困境。蔡雖作態亡羊補牢,但其自相矛盾的紙上談兵更令外界失望。

  一是緣木求魚、舍本逐末。蔡當局仍以“發糖”思維收買業者。9月6日,當局拍板300億新台幣“旅遊業升級、強化”優惠貸款,被批拆東墻補西墻,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效果;“不如直接倒閉,還不用揹債”;行業急需“客源而非紓困”,“是魚而不是釣竿”。諷刺的是,童振源又改口稱“歡迎陸客”,“務實派”張景森則指示“觀光局”拿出“登陸攬客”方案,對於一意要讓陸客遠離臺灣的蔡當局而言,無疑是一則黑色幽默。

  二是外行指導內行、政治干預市場。蔡當局的設想方案因政治挂帥缺乏可操作性,被批“紙上談兵”。其一,認為自由行是增長點,但背包客多以觀景為主,唯團客才會有遊覽車和消費行程,行成産業鏈。其二,試圖以“多元化結構轉型”替代陸客,卻不解決實際困難。當局建議專營陸客業者轉型服務“南來”遊客,無視陸客因“同文同種”和歷史情懷,是最穩定的客源,東南亞遊客早就被認為“遠水不解近渴”;而服務陸客的華語業者多因學歷、年齡而難以轉型,易淪為政策犧牲品。其三,破壞旅遊業生態。有陸客專營業者改做他國遊客生意而引發業者間衝突,説明業界已行成相互關聯、依存的生態圈。而當局卻以阻絕陸客搞釜底抽薪式“改革”,是政治目的對經濟民生的強暴和霸淩。

  長期來看,蔡仍欲利用陸客減少“機遇”,力推旅遊業轉型,以擺脫“對大陸依賴”。然而,旅遊業“命係陸客”,臺灣並非特例,而是區域和全球市場共性,如韓國陸客比例更高於臺灣。而大陸2015年出境遊為1.2億人次,臺灣僅分得418萬。可見,在開發還是拒絕陸客問題上,蔡恐怕押錯了寶。而臺灣真的“舍得”陸客嗎?業者預期,深層危機在明後年才會浮現,屆時蔡當局又會有怎樣的發夾彎呢?(作者:劉匡宇,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