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秘:習近平“國家統一思想”初探
二、“心靈契合”:國家統一的新理念
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國家統一始終是最重要的訴求之一,近代以來,國家統一更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內涵。但是自臺灣開始實施民主選舉體制後,兩岸的統一就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分久必合”,分合之間不再由政治精英説了算,臺灣民眾成為兩岸統一的一個重要參與者。基於這個新的形式,大陸提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目的是厚植國家統一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但是在今天,臺灣民意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他們一方面希望能夠在大陸崛起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多兩岸和平紅利,另一方面臺灣民眾的“臺灣主體意識”持續增強,“恐中”心理加劇,“拒統”成為臺灣的主流民意。在這種情況下,推動國家統一就面臨一個“兩難”局面。如果我們高舉“國家統一”的旗幟,積極推動兩岸政治統一,就可能會與當下臺灣的民意相對立和對撞,反而不利於統一的實現。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避談統一,就不能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不僅會影響到“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也會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道路難以為繼。
習近平在思考國家統一的問題時,充分考慮了臺灣民意的這種新態勢,提出了“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新理念。在2014年9月26日會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習近平表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這個理念強調了兩岸民心的統一,這是一種更高境界的統一,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也有利於化解臺灣民眾對統一的疑慮。
“心靈契合”是一個帶有文學色彩的語言,也是一個通俗化的表達,實際上它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根據習近平的一系列論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意識
習近平多次表示兩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在2013年2月26日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習近平表示,“大陸和臺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2015年3月28日會見蕭萬長,習近平表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是命運共同體”。由此可見,“血脈相連”和“休戚與共”是兩岸命運共同體最重要的特徵。
習近平不僅強調兩岸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他同時也多次強調兩岸同胞要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並把這一意識作為兩岸心靈契合的重要內涵。在2016年3月5日參加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指出,我們將“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這個論述告訴我們,要實現兩岸心靈契合,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兩岸同胞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近代以來,兩岸在客觀上是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但是兩岸複雜的歷史經歷,使得部分臺灣同胞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有所淡化,甚至對“兩岸命運共同體”仍心存疑慮,這自然就談不上心靈契合。兩岸在交流交往的過程中,要在主觀意識上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增強對兩岸命運共同體這一事實的理解,兩岸同胞才算是心靈契合。
第二,共用的價值觀念
在2015年5月4日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習近平表示,“兩岸同胞要加強文化交流,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建設共同精神家園,實現心靈契合。”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兩岸同胞要實現心靈契合,就要有一個“共同精神家園”。而這個共同精神家園並不僅僅是中華傳統文化,而是兩岸同胞在文化交流過程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繼承而形成的新文化、新價值。
對於今天的一些臺灣民眾來説,特別是許多臺灣青年,兩岸同文同種只能説明兩岸在起源上和生活方式上是相同的,只能使他們産生我們曾是一家人的血緣聯想,卻不是兩岸統一的理由,也無法上升為推進統一進程的政治力量。要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不僅需要兩岸在經濟上的共同利益和社會文化生活領域的密切聯繫,還需要建構統一的價值論述,形成一套共用的價值觀念,即統一之後,我作為中國人代表的是什麼價值,什麼意義?如果兩岸能夠形成共用的價值觀念,臺灣民眾就能夠相信統一是一種更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他們就不會産生心理上的憂慮,不會擔心臺灣“被大陸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