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大陸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中流砥柱
台灣網10月22日杭州訊 (記者 李傑)第六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今日在杭州市召開,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王升在開幕致辭時指出,兩岸關係何去何從,取決於臺灣問題的三個利害攸關方——中美及臺灣的政策取向,以及互動與較量的結果。展望未來,這場各方的較量,時間無疑是站在大陸方面。
王升指出,2016年民進黨上臺以來,蔡英文當局奉行分裂路線,破壞了兩岸雙方和解、合作的政治基礎,導致雙方的接觸商談幾乎完全中斷、已達成的20多項協議遇到執行困難、臺海軍事緊張氣氛增加、國際空間的爭奪再起等一系列嚴重後果。
與之相伴而生的是兩岸民間的敵對意識抬頭,大陸民眾“武統”的呼聲高漲,臺灣民眾排斥“一國兩制”的民意也在升高。短短3年多的時間,經過30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出現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局面已被損害。總之,兩岸關係似乎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臺海局勢似乎也出現了“戰與和”的警訊。兩岸關係何去何從,個人以為這取決於臺灣問題的三個利害攸關方的政策取向,以及三方互動與較量的結果。
大陸方面從不諱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以最終實現和平統一為指向的,經由和平發展達到和平統一是歷史的必然。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集中闡述了中共新一代領導集體在對臺工作上的新論述和新舉措,代表著大陸方面新時代對臺政策的深化和發展,其核心和主線仍然是推動和平發展,爭取和平統一,五項具體主張緊緊圍繞和平統一而展開,這表明,在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遇到困難的形勢下,大陸方面並沒有動搖和平統一的方針,仍然努力以“和平發展”來主導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
然而,從臺灣方面看,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正在把兩岸從“何時統一、如何統一”的對立導向“促統與拒統”乃至“統一與獨立”的對抗。蔡英文當局繼續親美(國)貼日(本),增加對抗大陸的籌碼;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出臺各種限制措施,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蔡英文當局還以“臺灣是印太區域守護民主價值的第一道防線”自喻,積極配合美國意在圍堵中國和平崛起的“印太戰略”,營造利於其執行分裂路線的外部環境,近期又不斷針對“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和香港“修例風波”在臺灣內部操作所謂“亡國感”,宣稱“拒絕‘一國兩制’是2300萬台灣人最大的共識”,營造利於其執行分裂路線的社會氛圍。顯而易見,臺灣方面在蔡英文當局的主導下,還在擴大兩岸分裂的錯誤道路上絕塵而行,沒有回頭的跡象。
從美國方面看,特朗普政府和美國國會近來在涉臺事務上的種種舉動,包括再次並擴大對臺軍售、加強美臺軍事合作、發聲支援臺灣加入國際組織、釋放美國民眾支援介入臺海戰爭的訊息、干涉中美洲和南太平洋國家與臺灣“斷交”等等,無論是客觀上還是主觀上都造成了極為惡劣的效應:這就是美國支援蔡英文當局與大陸對抗、支援蔡英文當局擴大兩岸分裂、支援蔡英文連任、支援臺灣繼續走分裂的道路。美國方面的錯誤信號,使蔡英文當局有恃無恐,這無疑將會增大蔡英文當局一意孤行踩踏紅線的風險。
王升指出,中美博弈的大棋局以及臺灣大選的結果目前還都存在不確定性,對大陸方面來説,能夠峰迴路轉當然很好,但必須做長期較量的準備:
一是大陸方面對於主控臺海形勢具有充分的信心。信心源自於實力。大陸的發展進步和綜合實力早已不同於40年前,這是“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的底氣所在。雖然美臺兩方互為利用互為支援,損害和平發展局面,甚至威脅和平統一前景,但這不過是推進和平統一進程中的又一次曲折,不足為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時代潮流,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
二是大陸方面應對“臺獨”分裂活動具有戰略定力。40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程表明,大陸是引領兩岸關係發展方向的主導力量。蔡英文當局阻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倒行逆施,不過是對“被統一”的畏懼性反應,但“搞對抗沒有出路、謀‘臺獨’更是絕路”,多數臺灣民眾遲早會認清這個現實。以歷史思維、戰略思維看待解決臺灣問題的複雜性和長期性,當然不會為“臺獨”分裂活動的一時倡狂所惑,也不會為內部急躁情緒和外部因素所擾。
三是大陸方面“反獨促統”的對策紮實有效。針對蔡英文當局的分裂行徑,大陸方面採取了剛柔並濟、雙管齊下的對策,堅持“九二共識”不動搖,鞏固擴大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格局,出臺31條惠臺措施,框限“臺獨”分裂活動,培育臺灣民間要求和平發展的正能量。這個被稱為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對策,已經促使臺灣內部發生積極變化,蔡英文當局的分裂路線會越來越不得人心。
王升最後指出,展望未來,這場兩岸三方的較量,時間無疑是站在大陸方面,大陸方面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中流砥柱。在臺灣兩年一小選、四年一大選的選舉週期中,臺灣選民的“集體理性”必然發揮作用,民進黨要麼改弦易轍,要麼失掉政權,二者必居其一。由是,兩岸關係遲早會重新回到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上來。
此次智庫學術論壇主題為“把握時代機遇 共謀和平發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全國臺灣研究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和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來自海峽兩岸的50余位精英專家學者參加並進行了探討與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