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西冷南熱”將使臺灣經濟加速衰落
蔡英文當局推出“新南向政策”,是否能夠達到其所想要的效果,輿論不少聲音並不看好。華廣網今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指出,當前臺灣出現的“南向熱”,並不表示“新南向政策”的成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操作下的假像,是在“有意配合”,未必是臺灣企業的真正選擇,更不會成為一種可持續的發展路徑,未來會面臨更多、更大的考驗。
全文內容如下:
蔡英文在參選時就確立了“重南向輕西進”的兩岸及涉外經貿戰略思維,當政後進一步確立了這一政策,其在“520”就職演講中明確提出“要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的政策導向。在這一兩岸及涉外經貿思維與政策指導下,民進黨上臺執政兩個多月來,對兩岸經貿往來與合作採取更為消極、保守的政策,實施更為嚴厲的審查與管制措施,兩岸經貿往來與合作受到很大限制,變得越來越冷,而臺灣與東南亞、南亞的經貿往來與合作卻越來越熱,呈現顯著的“西向冷南向熱”現象。
民進黨重新執政後,蔡英文對兩岸溝通、協商重要機構海基會的人事,至今遲遲沒有做出安排,顯然是有意對兩岸議題冷處理,對兩岸經貿往來與合作漠視。在兩岸經貿往來與合作方面,蔡當局幾乎沒有採取任何積極、善意的政策宣示與表態,在外界頗為關注的就職演講中極力回避、淡化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提出“要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的負面論斷,無異於明確告訴外界,未來要遏制與冷卻兩岸經貿往來。
果不其然,民進黨執政兩個多月以來,尚未有任何涉及兩岸經貿往來的正面、鼓勵性的政策措施出臺,反而是負面管制措施不斷地上演,對兩岸經貿往來實行“限、卡、壓”,特別是對大陸企業投資入股臺企採取更為嚴厲的管制辦法。繼不久前以“影響産業發展”為由否決大陸立訊公司(以香港立訊公司名義)以38.7億元新台幣入股臺灣美律公司之後,8月1日,蔡英文當局又以影響“國防科技”為由否決了大陸三安公司入股臺灣環宇公司投資案,預示著未來大陸企業投資入股臺企將變得更為困難,將會嚴重衝擊兩岸經貿合作。
在兩岸經貿往來越來越冷的情況下,在蔡英文倡導的“新南向政策”指引下,臺灣島內出現一股“南向熱”,與東南亞、南亞的經貿往來迅速升溫,儘管這有一定程度的“蔡氏政治效應”因素。日前,蔡英文辦公室成立了“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作為最高統合機構,確立“新南向政策”方向與協調各部門合作。臺“經濟部”、“財政部”、“科技部”、“交通部”(負責觀光旅遊)與“外貿協會”等多個部門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包括增加東盟免簽國,實施“電子簽證”,讓東南亞學生更方便、更快速赴臺就讀,將入學、留臺工作不合理法令障礙降到最低,對僑外生畢業後留臺創業鬆綁法令等),全力推動與東南亞、南亞在經貿、科技、觀光、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合作。近來,臺有關部門紛紛組團或計劃組團赴東南亞、南亞多個國家進行考察、交流與招商,臺當局職能部門與民間研究機構紛紛舉辦有關東南亞的經貿或文化論壇,公營企業(臺酒、臺鹽)、公股金融機構與民營金融企業積極響應,努力配合、加快設立據點,希望以此換得臺當局更多經濟上的支援與好處。可以説,在兩岸經貿往來陷於困局與趨冷的情況下,臺灣卻出現一股“新南向熱”,大有“南向”超越“西進”之勢。
“西冷南熱”現象的出現,當然是民進黨當局“重南輕西”及“舍西進取南向”的兩岸與涉外經貿發展思維的結果,是其政治思維至上的結果,是為了“告別”所謂臺灣對大陸經濟過度依賴現象及維持臺灣“經濟自主性”與“政治上的獨立性”的政策導向結果。這一經貿思維當然不是從單純的經濟發展、市場佈局與經濟合作來考慮或選擇,自然會違背經濟規律,未必能夠達到預期目的,而且對臺灣經濟發展與經濟利益而言,並非是一件好事。當前臺灣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困難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實際上,當前臺灣出現的“南向熱”,並不表示“新南向政策”的成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操作下的假像,是在“有意配合”,未必是臺灣企業的真正選擇,更不會成為一種可持續的發展路徑,未來會面臨更多、更大的考驗。特別是臺灣當局放棄與臺灣經濟關係更為密切、對臺灣經濟發展更至關重要的大陸市場,消極對待兩岸經貿往來,反而全力推動市場規模遠不及大陸、語言文化差異更大、對臺商缺乏足夠政策優惠的東南亞與南亞,這顯然是本末倒置,資源市場錯置,或如臺灣學生林建山所言,“睜眼背棄大機遇,盲目抓緊小浮木”,這種政治思維下的“反智”作為,必然會加速臺灣經濟的衰落,讓臺灣經濟發展付出更大的代價。(王建民,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