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亞中:道歉不應淪為權力工具

2016-08-02 07:0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道歉是一種美德,它可以讓受害者心靈得到安慰,也可以昇華道歉者的良知。然而,道歉不應是權術,更不可錯誤地認識受害者的創傷,而回避問題真正所在。道歉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給受害者公道,也是讓所有成員均能理解尊重與包容的重要,讓社會變得更為和諧。

  蔡英文決定在8月1日,以“總統”身份向“原住民”道歉。在競選期間,她就表示,“道歉只是第一步,真正要完成的是‘轉型正義’。”我們同意蔡英文的部分説法,“原住民”應與各族群平等擁有一切權利,並享有某些特殊權益。但對於蔡刻意回避或扭曲史實,又將向“原住民”道歉一事作為“轉型正義”的工具,則不能茍同。

  世界各地“原住民”一向有獨特的智慧。1852年美國總統想要買現在西雅圖的土地,當時的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回信説:“你怎麼能夠買賣天空、買賣大地呢?……人類並不擁有大地,人類是屬於大地。”今年7月28日,紐西蘭政府接受了毛利人“將生活的地理區域認知為自己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而通過《尤瑞瓦拉法案》,從此尤瑞瓦拉公園成為一個法律實體。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真正的主人,我們都是過客,只能“享有”而不應“擁有”,人們之間有“先來後到”,但與大地均為一體。加拿大以“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稱呼早到的印第安人,無論是“原住民”或“第一民族”,均不是“主人”之意,而是“先來”之詞。

  但在臺灣,在別有用心的政治操弄下,“後來”一詞變成“外來”之意,將閩客漢人、日本人、外省人都視為“外來政權”的同義詞,刻意忽略彼此的本質差異。

  日據以前漢人來臺對“原住民”的確造成過傷害,漢人應表達歉意,但也要問問,是哪個政權在統治期間不惜讓“原住民”滅族?是哪個政權讓“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軍”並強迫其走向南洋戰場?是誰在1945年頒布26號日令,強行掠奪原住民族的傳統土地?

  “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引用當時“總統府”《警察沿革志》的資料稱:“‘原住民’被殺1/8人口,漢族則有40萬人被殺。……‘日據、日治’,一字之差的距離,就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距離’,就是‘砍人頭與被砍頭的距離’”。

  1949年國民政府來到臺灣。在那個威權體制的時代,的確很多“原住民”的文化語言沒有被重視,但國民政府始終都把“原住民”當成自己人,與“原住民”通婚最多的就是那些外省族群。

  蔡英文要向“原住民”道歉,但是代表誰道歉?她是否應該要那個在1910年將臺灣排灣族“原住民”帶往倫敦的博覽會當成“人間動物園”展出的日本政府道歉?要那個對“原住民”血腥殖民統治的日本國道歉?民進黨政府如果還繼續在歷史教科書中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堅持使用“日治”而非“日據”,那就不是真的道歉而是再一次地加害。真正的道歉應該包括幫助“原住民”討回他們祖先的尊嚴。

  向“原住民”道歉的社會意義,不僅在於要還給“原住民”應有的公道,也是為求所有族群的和解,彼此的體諒、尊重與包容,以共同建立臺灣的“同體共生”價值。如果只是將向“原住民”道歉作為推動“轉型正義”的工具,但卻美化日本殖民,仍舊用清算、鬥爭、醜化來打擊另一個族群或政黨,這樣的道歉缺乏美德,而只是淪為權力的工具而已。(作者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原文載于8月1日臺灣《中國時報》)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