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曉傑:警惕民進黨搞“臺獨”兩面派

2016-03-02 09: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3月1日刊載福建省涉臺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員王曉傑的文章指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既想取信大陸與國際社會,又要對“臺獨”基本教義派有所交待。因此,必須警惕其“臺獨”兩面手法。

  全文內容如下: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後,“立法院”首先完成換班,蘇嘉全當選新一任“立法院院長”,民進黨正式接管“立法院”,馬英九步入“看守”階段。在這短暫的過渡時期,有一些“臺獨”人士按捺不住,提出廢“國父”遺像、修改紀念日與節日條例等一系列提案。民進黨本質是“臺獨黨”,民進黨的完全執政,為“臺獨”打開了一扇機會之窗,可以預計,未來這種行徑將越來越多。因此,今後一段時期,反對“臺獨”將擺在大陸對臺工作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

  當前,蔡英文正著手執政權交接的準備工作,如何論述兩岸政策備受各方關注。一方面,蔡英文希望維持、沿續兩岸和平現狀,攫取兩岸和平紅利;另一方面,又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不放棄“臺獨”立場。為破解這一“死結”,蔡英文最近頻頻放話,目的是試探各方反應。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既想取信大陸與國際社會,又要對“臺獨”基本教義派有所交待。因此,必須警惕其“臺獨”兩面手法。

  一是説與做不一致。日前,蔡英文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會以1992年兩岸會談歷史事實與既有政治基礎,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用其慣用的模糊語言淡化“臺獨”主張,以取信各方,但就“兩岸同屬一中”這一核心內涵卻避而不談。説一套做一套是民進黨一貫手法,陳水扁上任伊始,曾提出“四不一沒有”,他本人卻是“臺獨”急先鋒。因此,對民進黨及蔡英文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二是溫和與激進並行。有些議題採取溫和路線,不挑事端,不衝撞兩岸關係。比如,民進黨決定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原先的“臺灣與中國”提法換成“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回到“兩岸關係條例”立場。有些議題則迎合“臺獨”基本教義派,把“臺獨”的各項訴求落到實處。有選擇性地操弄議題,實則是以退為進,化解各方壓力的同時,持續不斷推動“臺獨”行徑。

  三是黨與個人分離。把民進黨與黨內個人行為作一定程度區隔,既維護黨整體溫和形象,又默許黨員個人的“臺獨”行動。對於民進黨“立委”高志鵬的廢“孫中山遺像”提案,蔡英文裁示,民進黨作為“立法院”最大黨,對於議題的設定,應該要有戰略思維,對政治敏感度高、重大政策議題,應該透過黨團會議、內部政策機制讓更多人一起討論,設立完整做法跟步調,讓外界看到黨團整體問政的節奏感。表面看,蔡英文強調一致行動,理性問政,實際對黨內個人只是“軟”約束,而且根據兩岸局勢變化,這種約束會時緊時松。

  四是明與暗結合。民進黨與“時代力量”同屬綠營,“時代力量”屬於“急獨”派。民進黨是執政黨,肩負的責任更大,權衡與顧忌也更多,因此它更願意將“時代力量”推到“臺獨”的前臺,自己則暗中呼應。“時代力量”作為新生黨派,為提高聲勢,爭取深綠支援,也願意承擔這個角色。“時代力量”與民進黨,一明一暗,分進合擊,遙相呼應,很可能是“臺獨”的一種合作方式。可見,這些包裝後的“臺獨”有隱蔽性,也更具欺騙性,需要認真對待。

  對於民進黨,我們主張“無論哪個黨派團體、無論其過去主張過什麼,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我們都願意與其交往”。民進黨是臺灣島內最主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從和平統一大局考慮,應當為其留下迷途知返的通道。但對民進黨應保持警惕與防範,特別是對民進黨及蔡英文的兩面派做法必須有所認識,並及早做好應對準備。(王曉傑 本文作者為福建省涉臺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