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褚靜濤:臺灣革命同盟會與臺灣光復

2015-10-21 10: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公開提出收復臺灣的目標,鼓舞了臺胞的抗日激情。他們組織抗戰團體,有浙江的臺灣獨立革命黨、福州的臺灣抗日復土同盟、臺灣青年革命黨、臺灣國民革命黨等,許多人加入國民黨,奔赴抗日前線。

  在重慶的臺籍志士人數漸多,組織渙散。1941年2月9日,臺灣獨立革命黨、臺灣民族革命總同盟、臺灣青年革命黨、臺灣國民革命黨、臺灣革命黨決定,解散臺灣革命團體聯合會及所屬各團體,成立臺灣革命同盟會,發表成立宣言:“吾人鹹認祖國與臺灣在抗戰建國上有不可分離之密切關係,祖國抗日勝利,固為臺灣民眾解放之唯一要素,而臺灣革命運動,對祖國抗戰亦不能謂無裨益。”臺籍志士謝南光、李友邦、宋斐如等人積極從事抗日鬥爭,成立臺灣革命同盟會,使國統區臺籍人士組建的多個小組織統一起來,凝成合力,將臺灣的解放與祖國抗戰的勝利緊密聯繫起來。這有助於臺籍志士抗日鬥爭的正規化與組織化。

  1942年4月5日,臺灣革命同盟會在重慶抗建堂舉行光復臺灣宣傳大會,國民政府中的許多高層人士參加。林友鵬呼籲,“臺灣同胞為一遠離母懷之孤兒,今彼伸手向母,要求回歸懷抱,祖國之同胞,猶忍坐視不舒一臂助乎?”黃少谷、丁超五、宋淵源、林作民等人一致認為,大陸民眾過去對臺灣情形隔膜,今後應該加緊宣傳,使民眾皆知臺灣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臺灣人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

  日本侵佔東北四省後,國民政府在重慶成立了東北四省的省政府機構。謝南光等人援引此例,認為臺灣為中國的一行省,國民政府已公開對日宣戰並宣示收復臺灣,因此,應該設立臺灣省政府或類似機構,起用臺籍志士,為收復臺灣做準備。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認識到臺灣在西太平洋重要的戰略價值。美國學界有人提出戰後由聯合國託管臺灣,來試探中國人民的反應。

  臺灣不是無主之地,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任人擺布。日本的殘暴統治無法泯滅廣大臺胞心向祖國的赤子情懷。臺籍志士對“臺灣歸國際共管”極感憤激,致函美國各界,反對國際共管,闡明臺灣人民的態度,糾正國際上的謬論。

  1943年4月17日,臺灣革命同盟會發表宣言:“臺灣一日不能獲得民族自由解放,則臺灣革命將無止期,臺灣革命倘無終止之日,則東亞已無和平可言,遑論世界和平,本會深望世界有識之士,為使實現世界和平,必須一致主張戰後臺灣應即歸還中國。”臺籍志士代表臺灣600余萬人民,強烈反對戰後國際共管臺灣的論調,要求國民政府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

  1945年春,收復臺灣在即,臺籍志士紛紛上書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要求承擔接收臺灣的具體工作。1945年5月,在國民黨六全大會上,臺籍志士謝東閔等提《擬請中央統一和加強對臺灣工作之領導案》:“今臺灣光復在邇,發展本黨實力尤為急切要圖,謹就管見條舉辦法如左:(一)欲擴大黨之組織,宜先放寬尺度,洞開門戶,以便延攬臺人才,充實黨之幹部,庶人地熟悉有利於工作之進行。”

  8月底,臺灣革命同盟會成立“協助收復臺灣工作委員會”,擬設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四組,推舉張邦傑為軍事組長,李萬居為政治組長,莊希泉為經濟組長,宋斐如為文化組長。並致函國民黨中央,請予核備。0

  針對臺灣革命同盟會的呼籲,國民黨中央、國民參政會都有吸納臺籍志士參與復臺工作的共識,蔣介石希望陳儀接收臺灣,應注意吸納臺籍志士,如謝南光、宋斐如。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回到祖國的懷抱。陳儀出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主持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工作。

  臺灣與中國大陸存在很大的斷層。面對一個未曾組織經營過、無草根基礎的社會,陳儀吸納一批臺籍志士,參加了接收與重建工作。臺籍志士李友邦被三青糰中央任命為三青糰臺灣區部籌備處主任。王民寧等代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參加了9月9日南京受降儀式,黃國書參加臺灣軍事接管工作。宋斐如任長官公署教育處副處長,連震東任臺北州接收委員會主任委員、長官公署參事兼代臺北縣縣長,謝掙強任臺南縣虎尾區區長,柯臺山任《臺灣日報》社長,曾溪水任臺南市區長,李萬居任臺灣《新生報》社長,黃朝琴任臺灣省議會議長,遊彌堅任臺北市市長,劉啟光任新竹縣長,謝東閔任高雄縣長。

  臺籍志士在臺灣同胞與大陸來臺的軍公教人員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儘量化解隔閡,增進了解,共建祖國的寶島。臺灣接收與重建工作任務艱巨,凝聚了一批臺籍志士的心血。(作者:褚靜濤,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