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史論今 王曉波縱談臺胞抗日和臺灣光復

2005-10-24 13:54:00
來源:
字號


  台灣網10月24日北京消息 為紀念臺灣光復60週年,昨天下午,台灣網訪問了出席“紀念臺灣光復60週年座談會”的臺灣著名作家、學者,臺灣大學教授王曉波,共同探討了臺灣人民的抗戰歷程和臺灣光復的重大意義。採訪中,王曉波教授以大量的史實論證了“臺灣重歸中國版圖,史跡昭昭,鐵案如山!”

  臺灣同胞要求回歸祖國

  王曉波教授首先強調,沒有臺灣光復,就沒有未來的中國統一,臺灣光復的意義在於,標示著未來中國統一的前提。從1895年《馬關條約》日本霸佔臺灣,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收復臺灣,臺灣人民一直沒有放棄對日抗爭,臺灣人民要求回歸祖國的強烈願望,使得臺灣光復具有臺灣人民的正當性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臺灣光復的意義是很嚴肅的。

  前赴後繼,武裝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談起臺灣同胞的抗戰史,王曉波教授如數家珍,通過他的精彩講解,臺灣人民英勇抗日的畫面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從《馬關條約》割讓臺灣開始,臺灣人民成立了各類組織,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尤其重要的是面對日本精銳部隊的現代化武器,臺灣同胞是拿著菜刀、竹竿上陣。如此懸殊的裝備對比而能重挫日軍,憑的就是一股丹青照日月的民族正氣。

  臺灣人民的這種有規模的、有根據地的武裝抗日一直持續到1902年,之後臺灣進入偶發性、分散抗戰階段。到1915年的噍吧哖事件,武裝鬥爭基本結束。

  歷史不容抹煞,日本在臺施行民族差別待遇

  針對李登輝試圖美化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王曉波教授以大量的事實加以反駁。

  武裝抗日結束後,日本在臺灣實行的是民族差別待遇,其中有兩種差別,其一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在本土實行的是《明治憲法》,但是在臺灣,日本實施的是“六三憲法”。其二,在島內實行的民族差別待遇體現在各個方面,譬如同勞不同酬;在一些職位上,臺灣人不能當主管,臺灣人和日本人在一起唸書,臺灣人永遠都不能得第一名等等。

  三條路線抗日,條條與祖國相關

  武裝抗日之後,臺灣民眾開始了非武裝抗日,即群眾運動。王曉波教授將群眾運動分為三個階級代表的三條路線。

  第一條是林獻堂領導的地主階級的抗日戰爭。走的是梁啟超路線。第二條是臺灣的農民階級起義。當時臺灣青年到祖國大陸和日本留學,接觸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後回到臺灣,宣傳社會主義,跟臺灣農民運動掛鉤,領導臺灣農民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走的是共産主義路線。第三條是日本把資本主義企業引入臺灣以後,形成了臺灣一個新的階級,市民階級。領導人是蔣渭水,走的是孫中山路線。1912年,蔣渭水就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所以説,臺灣群眾運動,與祖國近代革命密不可分。

  而且從興中會開始,中國的每一次革命運動,都有臺灣同胞參與其中。1897年臺灣成立興中會,羅福星參加了“三二九戰役”,七七事變以後,臺灣人民的抗日運動更是與祖國的抗戰匯合,臺灣同胞直接到大陸參加抗戰的就有五萬人,由於臺灣的抗日鬥爭,還牽制了日本兩個師團的力量滯留臺灣。另外臺灣人民還利用諜報戰,為祖國提供了“田中奏折”等重要情報。所以説,抗日戰爭,臺灣同胞始終沒有缺席。

  臺灣回歸祖國,鐵證如山

  王曉波教授最後強調,1945年日本投降,根據《開羅宣言》和《波斯坦公告》臺灣回歸祖國。10月25日,陳儀代表中國接收臺灣,1946年1月12日,國民政府訓令,恢復一切臺胞、臺僑喪失的國籍,恢復中國籍,主權問題至此解決,臺灣歸還中國。所以,從國際法來講、從中國主權來講、從臺灣人民來講,臺灣光復,重歸中國版圖史跡昭昭、鐵證如山。(張立霞)

                                編輯:海航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