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08年以來兩岸政治關係:進展、經驗與前景

2015-04-30 09: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4月25日,中共中央臺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與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共同舉辦、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協辦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發佈十週年紀念活動在南京舉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兼臺港澳所所長嚴安林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上提交論文《2008年以來兩岸政治關係:進展、經驗與前景》,摘編如下:

  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走上和平發展道路,兩岸各方面交流與合作取得前所未有進展,兩岸政治關係也有所演進。展望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奠定一定的基礎,大局穩定,但由於2016年1月臺灣將舉行“二合一”選舉,選舉的不同結果將不同程度地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臺灣政局的演變成為影響兩岸政治關係的不確定因素。

  一、2008年以來兩岸政治關係新進展

  2008年5月以來,隨著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兩岸政治關係取得了以下六方面的積極進展:

  1、建立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建立在兩岸執政當局都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之上。這是由2005年4月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胡連會”,雙方達成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所開啟的。

  2、鞏固深化兩岸政治互信。兩岸政治互信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提與基礎,馬英九團隊承認與堅持“九二共識”,堅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兩岸間政治互信的建立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間有了基本的政治互信,才有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兩岸間有了能夠不斷增進的政治互信,和平發展的新局面才能不斷地向前發展,並不斷地得到鞏固。6年多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證明,兩岸彼此間政治互信在增多,共識在發展。

  3、基本結束兩岸在涉外領域內耗。“胡六點”提出“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提出“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馬英九提出“活路外交”與“外交休兵”主張,兩岸通過各種方式協商與處理多項臺灣的國際參與,臺方不僅維持既有“邦交”數目,而且擴大參與了區域經濟整合,與新加坡、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議,特別是務實解決了臺灣如何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難題,自2009年始作為觀察員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從2008年起,由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連續5年、蕭萬長2度出席APEC會議,2013年9月下旬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義、以國際民航大會主席特別嘉賓的身份參加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第38屆民航大會,這是臺灣自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後再次參加聯合國下屬的專門機構的會議。

  4、開啟兩岸民間政治對話。2013年10月11—12日在上海召開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兩岸智庫學者共同面對兩岸關係中的政治難題,對於兩岸之間的政治分歧進行積極、有益的探討,達成了有10點“共同認知”的《會議紀要》,也羅列了有待解決的7點“分歧”。

  5、開展兩岸事務主管部門之間的政策對話。2014年2月11日,時任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登陸訪問南京,並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進行首度“張王會”,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若干議題進行政策對話;2014年5月25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訪問臺灣,並與王郁琦進行二度“張王會”。張志軍訪台是國臺辦主任首次正式訪台走訪基層,有效落實“三中一青”政策。

  6、建立單一聯繫窗口與互訪機制。通過王郁琦登陸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訪台,國臺辦與“陸委會”建立了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與兩岸事務主管部門人員之間的互訪機制。

[責任編輯:許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