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嚴安林:兩岸社會交往存在問題 危害巨大

2015-09-15 13: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9月15日泰州訊 (記者 李傑)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兼臺港澳所所長嚴安林今日指出,兩岸人員往來、經濟交流等社會交往,自1987年迄今近30年,發展不可謂不大;但同時,兩岸社會交往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成為亟待兩岸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嚴安林指出,兩岸社會交往中存在如下三方面主要的問題,不容忽視:

  一是兩岸之間的共同認同在減少。表現在兩岸民眾認同開始發生高度折裂現象,臺灣社會民眾贊成兩岸交流,但“越交流,越焦慮”;兩岸認同則是大陸“越讓利,越疏離”。“臺灣島內兩岸認同的嚴重撕裂已經在兩岸關係上拉出一條分裂的鴻溝,也在島內部分民眾的腦中播下分裂的毒苗。”

  二是“臺灣主體性”的上升。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時期推動的“臺獨”分裂路線及其“去中國化”的教育,已經在臺灣社會造就了不少“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認知,“臺灣主體性”已經被轉換成為一種政治論述。

  三是兩岸民眾間的不信任感在加大。李、扁推動的異己化“去中國化”的政策教育,加上兩岸社會各自的不同發展道路,使臺灣不少民眾對大陸的敵對意識依然存在。同時,大陸民眾對臺灣的認知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再經過若干事件與媒體的炒作,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感油然而生。嚴安林引用著名媒體人士趙怡的觀點説:大陸人的善意在近一兩年來由於得不到臺灣社會相對的友善回應後,逐漸有可能會發酵為‘失望、怨憤’的情緒。

  嚴安林指出,之所以出現以上的問題,根源在於兩岸百年分離的歷史因素,但國民黨兩岸政策論述存在巨大矛盾、兩岸實際往來産生“你群”與“我群”之別,以及部分政治人物推波助瀾是重要原因。

  至於這些問題解決的辦法,嚴安林也給出了相應的建議。他認為,兩岸社會關係的正常化可以分步驟、分階段地實現。首先實現社會交往法規上的正常化,去除彼此法律上對對方民眾的歧視性規定與條款。第二步是民間社會交往意識的正常化,視對方為正常的交往對象,而非敵手。第三步是社會交流的制度化,通過兩會協商,簽署若干有助於兩岸社會交流交往的協議,從制度、法理層面給予保障。嚴安林最後説,兩岸簽署包括經濟合作協議在內的一系列協議,這是雙方建立互信的物質基礎,但還需要精神與情感的基礎,兩岸雙方都有責任引導與教導自身的民眾如何理性地看待對岸的民眾,從自身法制的層面來規範兩岸民眾之間的正常化交往。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