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戚嘉林:臺灣人記憶中的南京大屠殺

2014-12-15 16:1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評社12月14日報道,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共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上午10時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出席中國大陸第一次舉辦的國家公祭日儀式,併為“國家公祭鼎”揭幕,以示永志不忘。日本媒體《産經新聞》報道稱,中國每年都在12月13日紀念南京事件,今年在習近平操辦下,升格為國家級別的紀念日,習近平主席首次出席紀念日。

  在77年前1937年12月13日那個徹骨黑暗的冬天,日軍侵略軍在當時我國首都南京開始犯下了持續40余天滅絕人性的大規模屠殺、強姦及縱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據二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及南京軍事法庭的相關調查和判決確認,30余萬中國平民與戰俘慘遭日軍殺害。

  是時,日軍悍然違背國際公約,除集體屠殺大批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士兵和手無寸鐵的難民,還將縱容士兵強姦作為鼓舞士氣的方式,約數萬名中國婦女遭日軍姦殺。當時,除日人圖文並茂地報道兩名日本軍官的百名“殺人競賽”外,中國和西方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向全世界披露了日軍暴行真相,並留下大量文字、電報、照片和影像等材料,慘絕人寰。

  南京大屠殺的殘暴,連日本有志之士亦不忍睹。臺灣人吳濁流回憶道,曾任隨軍記者的上野兄信向他提及南京大屠殺時稱,那時“從蘇州而南京,他目睹殺戮與暴行,回想那一幕,禁不住…”“斷定日本必受天讉”(果如上野預言,日本是世上迄今唯一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國家)。

  同年12月南京陷落,臺灣知識份子吳新榮在日記上悲傷地寫道“中國史上被外國民族滅亡已有兩回了,第一回宋後被北方民族來侵,第二回明後被東北方民族來略,這回是第三回被東方日本民來寇”。及至次年南京偽政府成立,吳新榮對中國大陸境內日人陸續成立各式臨時偽政府憂心不已,並盼望民族出現偉人拯救中國稱“悲哉﹗我中華民國四分五裂,要不出現偉大人物,則我漢民族被強權瓜分,各自獨立,紛擾不已”。

  10年後,臺灣人吳新榮的願望終於實現,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産黨統一了全國(除港澳臺),那是自大清覆亡後,中國內部的實質大一統。但無可諱言,中國迭遭外敵百年入侵及內部紛爭,全國已是一窮二白,綜合國力極度貧弱,舉國埋頭建設尤恐不足,臺灣則聘請前皇軍將校組成的白團訓練“國軍”反攻大陸長達15年。換言之,戰後兩岸均難以亦無力大舉清算日本侵華暴行。

  中國大陸歷經60年刻骨銘心的奮鬥,大國崛起,方有實力保衛釣魚島,與日人對峙。大國崛起的綜合國力亦反映于軟實力的展現,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將每年12月13日訂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今年是盧溝橋七七事變77週年,中國人第一次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就兩岸關係而言,南京是當時首都,南京大屠殺死難的軍民,都是我們的骨肉同胞,內地以國族高度為南京大屠殺舉行國家公祭,視南京大屠殺為我中華民族的國殤。

  值此日本右翼大肆竄改其侵華歷史之際,中國大陸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並舉行國家公祭,除哀悼遇難者表達對逝者生命的尊重與銘記歷史外,也是對日方否認南京大屠殺錯誤行徑的有力回應;同時,也是向國際社會宣示,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愛好和平,與世界齊同捍衛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無論是七七抗戰或南京大屠殺,祖國永遠在我們臺灣人心中。祖國歷史與臺灣歷史是交互存在各自之中,其連結樞紐就是強烈的民族感情。在記念南京大屠殺國殤之際,我們應將被埋歿的近現代臺灣歷史,重新與中國近代歷史連結,明年是臺灣光復70週年,希望兩岸政府與學者共同舉辦系列紀念活動。(作者戚嘉林係臺灣《祖國文摘》社長)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