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度解讀:厘清關於兩岸經濟合作的不實論述

2014-11-28 08: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經濟合作取得成果舉世矚目,然島內近來關於兩岸經濟合作進程出現些許雜音。華廣網本月18日刊載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王敏的文章,圍繞“兩岸經貿合作是否只圖利大財團”、“造成島內貧富差距擴大的元兇”、“大陸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威脅還是機會”三方面內容,旨在厘清關於兩岸經濟合作的不實論述。

  全文內容下:

  自2008年兩岸關係實現重大歷史性轉折以來,兩岸經濟合作取得舉世矚目的進展,有力推動了兩岸經濟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兩岸經濟合作進程中出現一些雜音,民進黨等綠營勢力也開始大肆炒作“兩岸經貿合作只圖利大財團”及“拉大島內貧富差距”,借此攻擊馬英九當局大陸經貿政策,抹黑兩岸經濟合作的成果。這些論述本屬於無稽之談,但正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在島內特殊的政經格局下,部分民眾受此蠱惑,對兩岸經濟合作的疑慮趨於增加。今年3月臺灣爆發“反服貿運動”後,臺當局及島內民眾對兩岸經濟合作的保守心態也有所增強。為正本清源,有必要對目前在島內較為“流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予以考證。

  一、兩岸經貿合作只圖利大財團嗎?

  當前,民進黨等綠營勢力以所謂“三中”群體利益代表者自居,竭力在島內製造兩岸經濟合作只圖利大財團的輿論,意圖佔據道德制高點,給國民黨當局貼上大財閥利益“代言人”的標簽,阻礙兩岸經濟合作進程。這一論述罔顧現實,存在諸多偏頗之處:

  首先,中小企業成為島內投資大陸的主體,這與國際經濟中跨國(境)投資以大企業為主的現實存有很大差別。由於兩岸同文同種等優勢,島內中小企業得以有效克服語言、習俗等各種障礙,在大陸經營發展,實現事業的“第二春”,部分中小企業更憑藉大陸平臺成為國際知名的大企業。

  其次,由於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大企業在跨國(境)投資與貿易中獲得更高投資回報率屬於全球性現象,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事實上,島內大企業在大陸經營發展也帶動島內上下游中小企業的發展,促進島內産業集聚。

  再次,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經貿關係快速發展,客觀上為島內産業升級騰出了空間。若沒有龐大的大陸市場,臺灣産業升級很難順利推進。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島內佔主體的中小企業及民眾都從兩岸經貿交流間接受益。

  此外,2008年兩岸經濟合作的紅利已經外溢至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島內多數群體,但在島內特殊的政治生態下,很多受益産業或群體“不願或不敢發聲”,而綠營“聲音又很大”,給外界造成島內絕大多數民眾“默認”或支援綠營論述的印象。如大陸在早收清單中對臺灣開放的539項産品多數屬於島內中小型傳統産業、弱勢産業與農産品,這些降稅措施的落實已為島內中小企業開拓大陸市場創造了良好條件。在臺灣當局嚴格管控下,陸資入島規模雖只有11億多美元,但已雇傭島內員工近萬人,就業創造效果不亞於赴臺投資的僑外資本。大陸游客赴臺旅遊每年超過200萬人次,特別是赴臺個人遊人數迅猛增長,由此産生的經濟利益已經擴散至相關産業。2010年馬英九在與蔡英文的ECFA辯論中所舉的“日月潭賣茶葉蛋的阿嬤”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過去兩岸經貿合作主要在製造業領域,佔島內GDP近7成、就業人口近6成的服務業與大陸合作很少,這導致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過程中島內受益面相對有限。兩岸已簽訂服務貿易協議,大陸對臺灣再次大幅讓利,這無疑將為臺灣服務業發展創造巨大商機,讓更多島內群體受益。但可惜的是,由於民進黨極力杯葛,造成服貿協議遲遲未能生效,嚴重影響兩岸經濟合作利益在島內的擴散。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