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星:民進黨“凍獨”並非想像的那樣美好

2014-07-07 15: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7月7日報道,近來近40位民進黨黨代表再次提出“凍結臺獨黨綱”的動議,使“凍獨”問題再一次炒熱。那麼到底民進黨“凍獨”的可能性有多大?民進黨未來可能如何處理“臺獨黨綱”?北京聯合大學臺港澳法律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陳星7月6日在“臺灣法律問題學術研討會”上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分析。

  陳星説,整體來看,民進黨“凍獨”是可能的,其主要目的在於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唯有這樣才能使關心兩岸關係穩定的民眾投票給他們,同時也可以符合美國的利益,取得美國的支援。也就是説,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是必然的,越是面臨執政,其調整的需要就越發迫切,但是在調整之前一定會積累足夠的籌碼,以增加自己政策調整的主動性。

  但是,“凍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內不現實。陳星説,儘管有不少民進黨代表提出了這個問題,此前民進黨“立法院”龍頭柯建銘也提出過這個問題,從而使“凍獨”的呼聲也有了一定的代表性,但是這種聲音在民進黨內還沒有成為主流,充其量不過是可以引發內部的爭論。可以認為,這是“凍獨”討論的開始,距離達成結論還具有相當的距離。

  陳星認為,如果民進黨願意“凍獨”並推動這種討論,從而在內部形成討論“凍獨”問題的氛圍。但最後的討論結果往往是以權力鬥爭的形式錶現出來,主要指民進黨內的務實派和青壯派形成較為一致的共識,並展開與激進“臺獨”勢力的對峙,在較大範圍內形成“凍獨”的共識,“凍獨”才能真正展開。

  陳星認為,民進黨“凍獨”以後會有一個替代的文件出臺,這個文件會在相當大程度上承襲民進黨的基本立場,但是在立場上比激進的“臺獨”立場有可能鬆動。如果這樣的話,“凍獨”事實上就成為一種與大陸打交道的策略,即通過“凍獨”的舉動營造調整的跡像,從而在臺灣民眾中營造調整兩岸政策的假像。如果這樣的話,其實民進黨凍不凍“獨”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説民進黨在“凍獨”的同時以什麼樣的替代性文件作為主要論述是值得密切關注的問題。

  陳星説,如果民進黨“凍獨”真的展開,激進“臺獨”勢力會謀求反撲,會通過一系列手法加強對“凍獨”進程的杯葛。不過有了上世紀90年代“建國黨”出走後迅速式微的經驗,以及在臺灣目前制度結構下小黨根本無法生存的狀況,民進黨應該不會分裂,激進的“臺獨”勢力會留在民進黨內繼續牽制民進黨的兩岸路線發展,並伺機擴大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影響,使“凍獨”的效果消解。

  陳星説,如果民進黨能夠“凍獨”的話,其論述會有比較大的調整,但是基本立場很難有較大的改變,與大陸的區隔不是會消除,反倒可能進一步加強。也就是説,所謂的“凍獨”並非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美好,也未必能一定推動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兩岸的分歧依然存在。所以説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關鍵並不是“凍獨”問題,而是是否有誠意消解兩岸分歧並解決兩岸問題,從目前來看,似乎看不到民進黨有這方面的誠意。

  陳星説,民進黨“凍獨”後基本論述可能的走向為:承認“中華民國”的符號系統;強調“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1912年建國,現在統治區在臺澎金馬;強調兩岸經濟合作與交流。這種策略是典型的政治與經濟分離的策略,政治立場上保持了與大陸的區隔,同時在經濟上又支援與大陸的交流,可以認為是其政策的彈性調整,未必是其立場的軟化。

  陳星説,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建構臺灣的“國民意識”,如加強對臺灣的社會保障系統、強調“臺灣主體意識”等。這些政策的目標顯然是在消解兩岸關係發展以及經濟合作加強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衝擊,加強民眾的心防,也就是説既要保持兩岸的交流,同時保持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區隔與敵意,使民進黨的政治立場的生存空間不斷擴大。

  陳星指出,如果民進黨“凍獨”,我們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民進黨很有可能利用大陸期望民進黨“凍獨”的心理,與大陸討價還價。也就是説,民進黨通過“凍獨”穩定兩岸關係,從而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期內通過各種方式打跨國民黨,進一步增加與大陸抗衡的籌碼。從民進黨目前對國民黨的戰略和策略來看,上述判斷的可能性並不是不存在。如此看來,民進黨“凍獨”如果作為緩兵之計和戰略調整中以退為進的步驟,倒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應對策略。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