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謝大寧:兩岸“共建”可讓統一水到渠成

2014-07-04 10: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7月4日報道,出席武漢大學舉辦的“甲午戰爭雙甲子學術研討會”的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佛光大學研發長謝大寧,在會後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交流可增進兩岸互相了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流對兩岸認同感的作用已達邊際效應的極限,大陸可主動創建各種“兩岸共同參與”的機制以吸引臺灣,如此或可讓兩岸統一“水到渠成”。

  謝大寧直言,交流雖能讓兩岸民眾了解彼此想法,但並不足以促進兩岸更深層的融合,且經濟交流涉及利益是否均勻地算計,也會産生摩擦,因此兩岸交流到達一定程度後,便難以有進一步的貢獻。謝大寧表示,大陸為統一而進行兩岸交流的目標很明確,追求和平統一,並不追求暴力解決,但交流對這個目標的貢獻已到極限了。

  謝大寧認為,臺灣有一百多萬人在大陸工作,每年有幾百萬人與大陸交往,因此兩岸已不是完全陌生的狀態,但兩岸的深層認同卻越走越遠,由此可見,僅依靠交流不能促進認同。謝大寧以一份民意調查為例指出,臺灣學生赴大陸交流,由於同文同種,交流很順暢,但回到臺灣之後,依然覺得與大陸之間你我分明。至於兩岸經濟交流,臺商選擇在陸發展,謝大寧則表示,商人無祖國,若只有經濟利益而無參與事務的機會,商人對大陸亦不會有認同感,甚至對一些臺灣民眾而言,“中國”這個概念帶來的反而是挫折感。

  謝大寧指出,沒有參與就沒有認同,臺灣在甲午戰爭之後只有內戰的4年與大陸重疊,不參與大陸事務已達一個多世紀,沒有參與機會自然沒有感情基礎。謝大寧認為,臺灣對大陸缺乏認同感,李登輝、陳水扁等政治人物的操弄只是推波助瀾,若兩岸沒有共同參與機制,缺乏認同或是必然趨勢。

  謝大寧還認為,積極爭取統一的大陸應主動創造“兩岸共建”機制,吸引臺灣參與。謝大寧以海西經濟區及平潭特區為例,認為大陸正開始構建參與機制,但實際操作時還是會受很多條框限制,難實現平等共建。謝大寧建議,大陸可考慮以“兩岸共建”為對臺政策的思維模式,而以大陸的人才力量,必能構建合適的平臺吸引臺灣參與。

 

 

  謝大寧亦提出關於“兩岸共建”平臺的具體建議,他認為,兩岸可以孔子學院為據點,倣照美國二戰後的和平工作團,共同組織兩岸青年到世界各地下鄉服務,開拓青年視野之餘亦傳揚中華文化。謝大寧表示,若兩岸年輕人能一起參與工作,共同面對其他國家的環境,便能培養感情與彼此認同感,而此舉耗費資源不多,且效果好。

  謝大寧坦言,重建認同需要長時間的互相磨合,但若能創造“共同參與”的機制讓兩岸未來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事業,屆時“講統一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