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家泉:美國在臺灣“反服貿”學運的角色

2014-06-25 10: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日前發表臺灣問題專家李家泉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五月出刊的《海峽評論》,有一篇題為《未完成的顏色革命》的社論,解決了我腦海中的一個問題。這就是,美國在臺灣“太陽花學運”中,究竟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但因收到這一期刊物較晚,而且這個“太陽花學運”早已結束,不太想炒這個冷飯。但經再三思考,還是決定寫這篇文章。因為,這次學運雖已結束,但問題並未解決,火種依然存在,尤其應該厘清美國在這方面的立場和態度,這是十分重要的。

  一、歷史上的美國對華政策

  關於美國在臺灣“太陽花學運”中的態度,我當時首先本能地感到,“太陽花學運”,雖是以“反服貿”為名,卻是以干擾兩岸經濟和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目的的政治事件,美國不可能是袖手旁觀者。後來見到一位來自臺灣的老朋友,又陸續看到一些資料,得到的看法和我原來的想法是一致的。然而,很快又看到包括來自香港和臺灣的報刊和網路資訊,大都説這次臺灣的“太陽花學運”,是在美國直接干預下才終止的。這是怎麼一回事?《海峽評論》的這篇文章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實,兩者是一致的,並不存在任何矛盾。

  文章首先回顧了美國歷史上一直以來的對華政策。1894年,中國甲午戰敗,美國就曾極力支援簽訂《馬關條約》。為什麼?主要是想實現“日據臺灣,以日制中”,這與今天美國的“美日結盟,以日制中”是一脈相承的。二戰中,日本戰敗投降,美國又“扶蔣反共”。蔣介石被迫退踞臺灣後,美國對華政策改變為“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制蘇”。兩蔣去世後,美國對中國海峽兩岸的政策再改為“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臺制中”。正像該文作者所説,這個“四不”,“重點在不和”,只有不和,美國才能實現“以臺制中”。

  為了貫徹執行美國的“四不”和“以臺制中”政策,美國緊緊控制了臺灣的兩個政黨——國民黨和民進黨,以作為自己的御用工具。一是,以民進黨牽制國民黨,防止它太親近大陸,最後走向“統”;二是,以國民黨牽制民進黨,防止它過激地走向“獨”,最後把美國“拖下水”。這兩者對美國自然都不利。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