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鄭劍:不要拿臺灣民眾利益作政治鬥爭墊腳石

2014-04-16 13: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鄭劍的文章深入分析臺灣反服貿現象。文章指出,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逐步進入深水區,兩岸政治軍事問題日益凸顯,以這次“反服貿”政治風波為標誌,兩岸關係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又發揮了影響力,向兩岸關係經濟基礎輸入了負能量,起了阻礙作用。如果現在不面對這些問題,兩岸關係還會遭受新的挫折、出更大的亂子。島內的階級矛盾,那是其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造成的,不是兩岸關係造成的,更不是大陸造成的。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經常發生違背常理、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像其每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幾乎都結果難料,誰都有希望,個個沒把握,以致可以設賭局。如果一個社會的政治是民主的、是非是分明的、選民是成熟的,選舉結果往往不難預料,除非競爭雙方勢均力敵。而臺灣的選舉則不然,無論事務本身的是非曲直如何,往往直到投票前最後一刻,也不能産生一個公認有把握的結果預測。這是因為,臺灣社會價值觀念錯亂、對錯界限不清、陣營壁壘分明、政治體制水土不服等問題突出,選民的投票傾向並不符合民主政治的一般規律,只符合臺灣的特殊規律。

  目前,違背常理的事情又發生了:明明對臺灣是有利的、必須的、否則後果將是嚴重的兩岸服貿協議,竟在臺灣招致反對、觸礁擱淺。民進黨利用臺灣社會對馬英九執政的不滿、對經濟不振的怨氣,借助所謂“公民運動”、馬王矛盾,策動了“反服貿”活動。一些不明真相的青年學生在林飛帆、陳為廷等“預備政客”的帶領下充當先鋒和主力,他們在“要民主”、“反黑箱”口號的蠱惑下,認定兩會簽署的服貿協議未經監督、對臺不利,應當反對。

  以2014年3月18日抗議學生佔領並盤踞“立法院”議場為標誌、3月30日大遊行集會為高潮的“反服貿”協議政治風波,一度如火如荼。一直鬧到4月6日王金平背離國民黨意志,出面擅自承諾“先立法,再審議”後,才逐步退潮。而一旦王金平之先通過所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審查兩岸有關協議的承諾成為既成事實,只要“條例”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只要“條例”有剛性的內容,不但此次服貿協議勢必流産,今後兩岸再簽署其他協議也將難乎其難。兩岸關係態勢必受重創,臺灣經濟發展必受重挫,臺灣民眾利益必受重傷。

  從世界潮流看,臺灣經濟如果不開放,不融入兩岸、區域和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將被邊緣化;臺灣經濟如果不依託大陸,不求諸一家人,捨近求遠,向外國競爭對手要競爭能力,無視兩岸特殊關係優勢,將會適得其反;臺灣經濟如果不以兩岸協議為基石、不以大陸為跳板,將難以快速走進緊鑼密鼓推進的世界經濟合作新機制,更遑論迄今兩岸所有經貿協議對臺灣都極為優厚,以致大陸方面是做了自身有關地區和行業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簽署的,臺灣在其他經濟體那裏,根本得不到這樣的條件。

  筆者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島內各界必然對此事件進行反思,理性的聲音會逐步增強。臺灣青年學生也會發現,林飛帆、陳為廷之流所策動的標榜為解決青年學生出路和待遇問題而舉行的抗議活動,其結果只能走向他們願望的反面。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如果按照林、陳之流的想法治理臺灣、如果推舉民進黨上臺執政,臺灣經濟就會發展的更好?臺灣學生就會以更高的工資薪酬實現充分就業嗎?問問他們,他們敢這麼打包票嗎?我看林、陳和民進黨之流做法的結果,將正如大陸著名學者周志懷先生所言:一將功成萬骨枯!青年學生是“天然的反對派”、社會的監督力量,藍營在臺上反藍,綠營在臺上反綠,很容易被政客利用。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