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談話以情為主 展現原則和自信

2014-03-05 13: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3月4日發表評論説,近來外界對於習近平總書記與連戰主席見面談話進行探討,都有相當的道理,普遍認為這篇談話以情為主,情中帶理,既對兩岸做出完整論述,也展現出大陸當局的自信,更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倡談臺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及歷史問題,總的來説,這份談話展現出習氏風格,既延續大陸當局對臺一貫立場與主張,雖沒拋出新的論述及觀點,但習近平所展現出的身段與掌握狀況的了解程度,確實令外界耳目一新,不容小覷。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就臺灣立場來説,這篇充滿和平及情義談話仍舊是可圈可點,情理並茂;但值得注意的是,並不因為柔軟態度就失去大陸當局的立場,故我們仍可以看出大陸當局對於立場及原則的堅定,這或許是出於對於情勢的了解與判斷所致,也憑藉著完整充分的準備及各方的研判分析所得到的結果。

  相較起來,臺灣因為民粹政治挂帥,這些年來已經喪失許多機會,更失去了往日的自信與自傲,臺灣的籌碼與實力雖然少,變得更加悲情與失敗主義瀰漫;但我們最怕喪失了志氣與鬥志,失去創造新論述的動力與奮戰的決心,因為只要一做事,或許立刻就會引來不同政治勢力及媒體的批評,使得臺灣在各方面都畏首畏尾,缺乏積極主動創新和勇於任事的鬥志與活力,但其實臺灣並不差,不應該喪失器及氣,凡事只要是正確的,當局就應當勇敢去做,即使被批評的遍體鱗傷也在所不惜,因為寧可選擇去做孤獨般的正確事,替民眾謀長遠的未來擘劃,也不要媚俗鄉願。

  習近平的談話,相當清楚的表達把兩岸夢、臺灣夢與中國夢之間的有效與有機連結,他更提出兩岸一家親,除了表達兩岸問題不宜由國際力量解決的言外之音,他提到兩岸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某種程度等於反駁了“臺獨”。

  在強調中華文化方面,突顯出中國特色,也點出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中華文化是兩岸少有的共識基礎之一。

  就正視現實方面,習總書記提到兩岸關係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時不易解決,他認為不要緊,只要兩岸共同努力解決,不要讓爭議影響兩岸關係及兩岸同胞發展關係與合作交流。習近平提出臺灣歷史的發展,強調的或許是能夠感同身受。

  就表達既有立場來看,習近平主席提出兩岸和平發展道路,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基礎,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這個基礎是兩岸關係之錨,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只要這個基礎得到堅持,兩岸關係前景就會越來越光明。這番話也是喊話給民進黨和反對人士聽的,這種共識基礎是無法妥協及讓步的。

  習近平在談話中提到了孫中山的夙願,與此同時在臺灣臺南湯德章紀念公園孫中山銅像,無預警遭到自北中南暴力不法份子及獨派團體集結潑漆、強行拆除,孫中山銅像硬身倒地,慘遭破壞,而看似溫和的民進黨“獨”派色彩濃厚的臺南市長賴清德卻無動於衷,大陸方面是如此對待孫中山,臺灣方面竟是如此地對待及破壞孫中山,真讓人有無限的感慨與悲憤。

  總之,《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談話,溫情喊話,既了解現實情況,又展現出自信,也表達出貼近臺灣民眾情感。習近平娓娓道出兩岸現況並展望未來;沒有華麗的辭藻,用平實的言語,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表達出他的期待,從情感著手卻又清楚的闡述大陸當局的底線,讓外界能夠聽的下去。適逢兩岸諸多事務性議題在接觸與協商之際,兩岸需要的是善意及互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