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富權:在野整合也難逆轉臺北市長選情

2014-03-04 15: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要説蘇貞昌將已經由蔡英文經營得很好並向上提升的民進黨,折騰得有氣無力,向下沉淪的又一個生動例子,那就是在臺北市長參選人的提名問題上,不但是自己私心嚴重,拒絕落場參選,而且也無法整合泛綠陣營的各位有意參選者,,極有可能會導致泛綠陣營大分裂,民進黨與在意識形態上親近民進黨的柯文哲“一拍兩散”,眼看一個可能會讓民進黨打破臺北市選民結構藍大於綠,國民黨候選人躺著選也可當選的“鐵律”的機會,就將會在自己的手中溜走。因此,民進黨內部頗有意見,中執委們猛烈開炮轟擊蘇貞昌,但蘇貞昌仍然毫不在乎地説:民進黨面對臺北市長選戰,民進黨中央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舉辦市政辯論會,做該做的事情。

  《新華澳報》近日發表富權的文章説,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看不下去了。他擬就了一份“在野整合勝選辦法”提案,計劃于在本月5日召開的中執會上提出。該提案主張,在艱困選區,民進黨和黨外人士得再進行“在野整合民調”,産生最後單一人選。所謂“艱困選區”,是指民進黨連續三屆以上未能勝選縣市首長的區域;艱困選區在協調後,提出準提名人,民進黨得於人選産生後一個月內,邀非國民黨籍參選人與民進黨準提名人,進行在野整合民調,産生單一人選。

  而民進黨準提名人的民調結果,若落後非國民黨人士5個百分點以上,中執會得決議不提名,改推薦支援非民進黨籍參選人。

  洪智坤的這份提案,雖然表面上是針對全臺灣地區的“艱困選區”,尤其是民進黨連續三屆都未能勝選的花蓮、臺東、金門、馬祖、桃園、新竹、苗栗等縣市,但實質上還是“劍指臺北市,因為過去三屆以來以至目前,上述縣市都沒有發生泛綠陣營內非國民黨籍參選人的民調高於民進黨參選人5個百分點的情況,只有目前的臺北市,才發生了拒絕加入民進黨的柯文哲,民調比民進黨5位參選人都遠高於5個百分點的狀況。

  洪智坤的提案若能獲中執會通過,看來將會在臺北市營造一種泛綠陣營大團結的氛圍,併為柯文哲放出一條生路。但柯文哲似乎是並不領情。昨日他就在一個名為“白色的力量”的演講會上聲稱,他將是由臺灣公民社會提名的參選人,並在面對泛綠陣營整合腳步緩慢的狀況下,將會一定參選到底,現階段就是向前衝。

  “白色力量”、“公民社會”這些概念,很顯然是受到去年“白衫軍”運動的啟發,實際上直到如今柯文哲仍然拒絕加入民進黨,就是希望能夠採用“白衫軍”的模式,跳脫政黨惡鬥的臼穴,開闢“第三條道路”。但由公民社會提名,似還是一句空話,只能將之解讀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而不是真的由一個名叫“公民社會”的政黨或政團提名。除非是在提名前,能夠成立這麼一個政黨或政團,並向“內政部”進行人民團體的登記。然而,這樣又將有逆柯文哲跳脫政黨惡鬥的初衷。

  何況,相信民進黨臺北市議員的參選人,必然會反對並抵制洪智坤的這份提案。因為以柯文哲目前的民調走勢,肯定將會獲得民進黨“禮讓”,亦即民進黨不但不會在臺北市提名候選人,而且還將傾全黨之力,支援以無黨籍參選的柯文哲。倘此,民進黨在臺北市就無法實行“母雞帶小雞”的選舉策略,亦即沒有黨的市長候選人充任“母雞”,烘帶市議員這些“小雞”的選情。而既然柯文哲標榜自己是無黨籍,也就更不會為民進黨的臺北市議員候選人站臺助選,以免與民進黨扯上任何關係。這麼一弄,民進黨不但是將放棄臺北市長,也將放棄民進黨臺北市議員候選人,讓他們“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柯文哲會這樣做,關鍵還在於“白色力量”。實際上,去年“白衫軍”活動時,主辦者就拒絕民進黨趁機“抽水”,並在蘇貞昌、蔡英文、謝長廷等民進黨“天王”到場時,只準他們以個人身份參與,不能帶有民進黨的任何成分。現在,柯文哲雖然希望能夠獲得民進黨的支援,卻又不願加入民進黨,更不願民進黨介入其選務,完全拒絕民進黨“抽水”。

  然而,“白色力量”只是柯文哲的單廂情願。在臺北市,到選舉的最後階段還是將會自然形成藍綠對決,柯文哲將會討不到任何便宜。當初選結束,正式進入選戰後,藍綠選民就將各自自動歸位。泛藍選民即使是對馬當局如何有意見,也不願將臺北市白白奉送于非國民黨籍的候選人。

  當然,連勝文也有許多罩門,包括“權貴”形象,包括身體素質(曾患腎癌),也包括他的商業利益等。另外,可能也將會被柯文哲操作成“挑戰救命恩人”。但相信在選民獨立思想較強的臺北市,這些問題將不會是問題。何況,歷史的經驗證明,在臺北市的3任民選市長中,以“三級佃農之子”為號召的陳水扁,最後成了貪污犯;反而是“權貴”出身的馬英九、郝龍斌,卻相對地清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