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臺灣“薪資停滯”現象探源
第四,島內投資不足,建設不足,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減弱,勞動力價格難以提高。近20多年來,臺灣投資嚴重不足,是臺灣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重要根源,也降低了吸納勞動力與提高工資的動能。據統計,1992-1999年,臺灣投資率(境內投資佔GDP比率)平均達25.6%,2000-2007年降至21.5%,2008-2012年進一步降至20%。尤其是近20年來臺灣不再有大型重化工業與大型基礎工程建設,降低了對勞動力的需求,抑制了工資的上漲。
第五,産業外移,企業在境外投資增加,相應減少對內部勞動力的需求。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島內投資環境的迅速變化(其中之一就是勞動力與土地價格的過快上漲),導致企業對外投資加快,大量企業外移,形成“臺灣接單,海外生産”的經濟運作模式,投資海外的企業大量使用投資所在地廉價的勞動力,卻減少了對島內勞動力的需求,失業率開始上升,提高工資變得困難。
第六,大量引進廉價外勞,壓抑了內部勞工工資上漲。為降低生産成本,滿足部分行業對廉價勞動力的需要,臺灣當局在資方的壓力與要求之下,採取開放引進外勞的政策,至今已引進40多萬外勞,而外勞工資偏低,大大壓縮了島內工資上漲的空間,也讓本地勞工失去勞動力價格或工資談判的條件。如果沒有如此大規模的外勞引進,臺灣許多行業因對島內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必會促進工資上漲。
第七,新政治環境下,公務員工資調漲減少,抑制了企業工資增加。上世紀90年代以前,臺灣經濟呈現持續發展的上升狀態,臺當局基本上都會依據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情況每年適度調漲公務員工資,企業也會相應提高企業工資,形成良性迴圈,造成工資持續上漲特徵。民進黨執政後,陳水扁當局為打壓政治傾向較支援藍營的公務人員,製造公務員與勞工的階層矛盾,很少調漲公務員工資,也導致企業不願提高勞工工資,調薪機制失靈。馬英九上臺後,在社會繼續普遍不滿公務員較好待遇情況下,加上財政困難,也不敢大幅調漲公務員工資,僅作小幅調漲。雖然連續三次調高勞工基本工資,但在企業經營困難與壓力下調漲幅度不大,如日前,臺當局宣佈明年1月1日起時薪僅增加6元(只有一個雞蛋錢),明年7月1日起月薪基本工資增加226元,對促進工資上漲作用有限,低薪現象難以在短期內改變。
可以説,在上述種種複雜的經濟社會背景下,臺灣出現了“低薪化”現象或“薪資停滯”現象,而物價卻在持續上漲,成為當前臺灣面臨的一個重大經濟社會挑戰,也是民眾對臺當局施政或經濟改革“無感”與不滿的重要原因。要改變“薪資停滯”現象困難重重,並不容易,將是臺灣面臨的一個長期性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王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