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臺灣“薪資停滯”現象探源

2013-09-04 10: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臺灣“主計處”公佈,2013年上半年臺灣平均薪資48651元(新台幣,下同),較上年同期減少0.61%,創近4年來新低。華廣網今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分析臺灣“薪資停滯”現象,並指出七方面重要原因。

  全文內容如下:

  日前,臺灣“主計處”公佈,2013年上半年臺灣平均薪資48651元(新台幣,下同),較上年同期減少0.61%,創近4年來新低;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質平均薪資為47557元,退回到16年前(1997年) 的水準。“薪資停滯”或“低薪化”現象已成為當今臺灣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過去30年臺灣薪資變化軌跡是:第一個10年即1981—1991年,臺灣平均新資從10677元(新台幣,下同)增加到26881元,10年增加了1.5倍;第2個10年即1991—2001年,平均薪資從26881元增加到41960元,增加了近60%;第3個10年即2001—2011年,從441960元增加到45749元,增加不到10%。2012年,臺灣平均薪資(固定月薪、獎金、紅利與加班費等)為45888元,較上年增長0.3%,扣除物價因素後,實質薪資下降1.6%。其中,2001年以前,臺灣實質平均薪資從未出現過負增長,2002年到2012年11年間則有6年出現負增長,同時“實質經常性薪資”也有6次負增長。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持續下降。據調查,臺灣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從2000年的28016元降為2011年的26577元,較20年前減少了約1500元;同期大學生畢業生的起薪佔臺灣平均薪資的比例從66.2%降為57.4%。那麼,是何原因造成臺灣薪資水準出現停滯現象或“低薪化”現象?主要有如下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總體經濟形勢逆轉,經濟增長放慢,是薪資增長停滯的最重要背景。一般而言,在經濟迅速增長或發展時期,也就是經濟繁榮時期,對勞動力需求大,勞動力市場呈現賣方市場,工資會相應增長。一旦經濟增長放慢,市場對勞動力需要減緩,勞動力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工資就難以上漲。近20年來,臺灣經濟從過去的中高速增長逐步轉為中低速甚至低速增長,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導致工資上漲速度迅速放慢。

  第二,企業競爭力下滑,為壓縮生産成本,工資上漲變得困難。臺灣經濟大環境逆轉,表現在客觀層次上就是企業經營環境惡化,企業競爭力相對下降。要維持企業的正常運作與發展,只能壓縮成本,而降低勞動力價格就成為重要選擇,尤其是在失業率上升或勞動力變得相對充足與便宜的情況下,勞工失去與資方或企業談判提高工資的籌碼,只能接受較低的工資,形成低薪化現象。

  第三,與臺灣經濟結構與産業特徵有密切關係。當今臺灣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佔了GDP總量的70%,而服務業除金融與運輸等少數行業外,大多是中小企業,規模偏小,競爭力不足,調薪困難。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臺灣逐漸形成以電子代工為主的高科技産業發展模式,而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科技産業不多,代工模式發展的重要特徵是只能取得利潤較低的代工費,大部分利潤被跨國公司壟斷,代工企業只能靠降低成本維持競爭力才能生存,阻礙了工資上漲。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