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昆義:藍綠一場“非政治的政治鬥爭”

2013-08-05 10: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立法院”原先排定8月2日要處理“核四公投”主文案,民進黨“立委”8月1日傍晚先行發動突襲,後藍營“立委”發動攻擊,雙方在主席臺上僵持不下。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的評論文章指出,“核四”問題,臺灣藍綠雙方已經爭鬥十幾年,環保議題的鬥爭,演變成一種意識型態之爭,再明白的説就是一種“非政治的政治鬥爭”。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綠營再度祭出“核戰”!臺“立法院”原先排定8月2日要處理“核四公投”主文案,民進黨“立委”8月1日傍晚先行發動突襲,提早一晚就封鎖“立院”議場,以便阻撓議事過程。為了突破綠營的封鎖,藍營“立委”也在8月2日清晨4點40分左右發動攻擊,衝入議場企圖佔據主席臺,藍綠雙方幾度發生推擠、拉扯,但民進黨“立委”仍堅守住主席臺,雙方在主席臺上僵持不下。 

  就興建“核四”問題,臺灣的藍綠雙方已經爭鬥了十幾年。早在2000年10月,剛開始執政不久的陳水扁,為了解決朝野對是否興建核四問題,曾邀請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到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磋商,但是連戰剛踏出辦公室,當時的“行政院院長”張俊雄立即在“行政院”宣佈停建核四,使得藍綠雙方從此都把核四問題提升為意識型態的鬥爭。 

  所謂“意識型態的鬥爭”就是表面上是否興建核四的問題,應該屬於環保議題,但是雙方都滲入政治意識的思考,所以環保議題的鬥爭,也就演變成一種意識型態之爭,再明白的説就是一種“非政治的政治鬥爭”。 

  藍綠雙方的轉變正如2001年1月30日當時的“行政院長”張俊雄被邀請到“立法院”做報告時所説:“本人希望在停建核四這件事,為臺灣尋找一種‘新價值觀’,讓‘人’的價值更受到尊重,讓‘地’可以永續發展,讓大家與子孫都是贏家,讓我們共同疼惜美麗寶島、建立非核家園”。

  這個“新價值觀”其實很難解釋到底是什麼,但是張俊雄把它納入“人與地”的關係來做解釋,並得出“建立非核家園”的概念,這一個“非核家園”的概念,從此就變成民進黨反對興建核四的主旋律。 

  但是“建立非核家園”作為民進黨反核的“新價值觀”,不必然會讓國民黨接受。國民黨著重于經濟發展的面向,必然要有最基礎的電力,才能夠持續發展臺灣的經濟。而這也是10幾年來藍綠雙方鬥爭不止的價值意識。 

  其實,民進黨為了強化反核意識,過去他們在宣傳上不斷的強調:停建核電廠已是世界潮流所趨,也是臺灣絕大多數民眾的理想。廢核已是先進國家和地區的能源發展趨勢。而身為地球村的一員,臺灣應該要往哪一方向走呢?一個負責任的當局,不能違反世界潮流。一個負責任的當局,必須為民眾建立一個有公義、有關懷、有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提供一個水、電無缺的良好投資環境。 

  民進黨這種宣傳方式,也是過去他們能夠把環保議題與人士,全部納入到民進黨的意識型態中,讓民進黨的支援者範圍更為擴大。 

  在另一種擴大支援群的方式,就像2013年8月3日有20萬民眾聚集在馬英九辦公室前的凱道上,由“公民1985聯盟”所發起的聲援一名士官因被關禁閉操死的的事件,這場“公民運動”出現20萬名身穿白色襯衫的支援者,儘管不是民進黨所發動,但是因為發生在國民黨執政的時期,這整個運動當然是對民進黨有利。

  這就是臺灣“公民運動”最吊詭的地方,不管“公民運動”是因何而起,只要是執政者,任何一場“公民運動”,都會對執政者不利,反之,則會對反對者有利。 

  但是,一項議題能夠讓藍綠鬥爭10幾年而不止的,恐怕就只有核四議題,這一項無關政治的議題,卻被轉化成政治議題讓藍綠進行長年的鬥爭,也是對臺灣政治影響最大的一場“非政治的政治鬥爭”,這場鬥爭到底何時能停止,恐怕被意識型態化之後,已經很難有終止的一天。(王昆義: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