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褚靜濤:知識精英與收復琉球、釣魚島

2013-07-29 15: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前言

  琉球群島與中國大陸隔海相望,長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二次大戰後,美國軍事佔領琉球,關於琉球的歸屬引起中國軍政界、知識界的關注。近年來,海峽兩岸幾位學者展開國民政府與琉球歸屬問題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臺灣方面主要有許育銘《戰後處理與地緣政治下的國民政府對琉政策:以40、50年代為中心》(“中國のインパクトと東アジア國際秩序”學術研討會論文,大阪:大阪大學千里生命科學中心,2006年11月),任天豪《中華民國對琉球歸屬問題的態度及其意義(1948—1952)——以“外交部檔案”為中心的探討》(《興大歷史學報》第22期,2010年2月)。大陸方面主要有,石源華《論戰後琉球獨立運動及琉球歸屬問題》( 第五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參會論文,浙江溪口,2006年7月),侯中軍《困中求變:1940年代國民政府圍繞琉球問題的論爭與實踐》(《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上述論文對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知識精英對琉球問題的認識與研究明顯不足。為此,筆者不惴淺陋,對戰後初期知識精英與琉球歸屬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兼析國民政府的琉球政策。不當之處,尚祈海內外方家批評指正。

  一、國民政府收復臺灣及澎湖列島

  琉球群島位於太平洋上、東海之中,陸地總面積約有3000平方公里。古代琉球群島的範圍(古中山國),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統稱薩南諸島,現屬日本鹿兒島縣),沖繩諸島、宮古列島、八重山列島等(統稱琉球諸島,現屬日本沖繩縣)。

  在古代,中國與琉球保持著宗藩關係。1879年,日本宣佈“廢琉置縣”,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之後,日本佔領下的琉球群島的地理範圍有所擴大,與古中山國的地理範圍不完全一致。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簡稱釣魚島)位於我國臺灣島東北方,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及其附近的3個小礁組成,陸地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島上沒有居民,附近海域是閩臺地區漁民的傳統捕魚作業區。

  釣魚島是中國人民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使用、最早宣稱歸中國所有,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歷史文獻有大量關於釣魚島屬於中國的原始記錄。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第二款規定,中國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以及“澎湖列島”,並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甲午戰爭期間,1895年1月21日,日本內閣同意沖繩縣在釣魚島設立“國標”,佔據釣魚島,並將其劃入日本版圖,改稱為“尖閣群島(尖閣諸島)”,編列在沖繩縣八重山郡內。日本侵佔釣魚島是通過偷竊的方式,是“暗偷”,未告知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

  1916年4月,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委任汪洋,赴臺灣參觀勸業共進會。汪洋根據親身考察及臺灣總督府公佈的大量統計資料,編寫成《臺灣視察報告書》。1917年6月,該報告由上海中華書局刊行。關於臺灣島及附屬島嶼的位置,根據日本人公佈的資料,汪洋寫道:“臺灣係合併臺灣本島、澎湖列島及附屬各島嶼而成,起北緯21度45分,終25度38分,由東經119度18分,以至122度6分。”臺灣島“極東臺北廳棉花嶼東端”,“極北臺北廳彭佳嶼北端”。 臺灣總督府未將釣魚島包括在臺灣島附屬島嶼的行政區域內。

  民國前期,中國大陸知識界人士主要通過汪洋著《臺灣》等書來了解日據下臺灣及臺灣的行政區域,並加以引用。他們未將釣魚島包括在臺灣島附屬島嶼內,主要是受到臺灣總督府出版的地理書籍的影響。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大規模侵略中國的戰爭。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次日,林森主席發佈《國民政府對日宣戰文》,中國對日本清算已追溯到甲午戰爭前。據此,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竊佔的釣魚島也在收復失地之列。

  1943年11月,蔣介石赴開羅參加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聯合發表《對日作戰之目的與決心之公報》,也就是通稱的《開羅宣言》,明確宣示:“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雖然《開羅宣言》沒有明列釣魚島,因其為中國固有領土,被日本竊取,自然在歸還中華民國之列。開羅會議期間,中美就琉球問題的處置,僅有意向性的口頭交流,沒有達成最終共識並形諸文字。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發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宣佈:“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8月14日,日本政府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日本天皇廣播投降詔書。9月2日,日本在向各同盟國投降而簽署的無條件投降書中表示,“接受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後來又有蘇聯參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據此,根據盟國對戰敗國日本的安排,日本的固有領土僅包括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附近的一些小島,並不包括琉球群島,更不包括中國的固有領土釣魚島。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中國政府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1946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根據臺灣總督府編印的《臺灣現勢要覽》,編寫了臺灣省及各縣市位置與面積,臺灣省極東位於基隆市棉花嶼東端,東經122度6分,北端基隆市彭佳嶼北端北緯25度37分。 

  1946年,地家學者宋家泰編著《臺灣地理》,由正中書局印行。關於臺灣島的位置,他沿用了日本人的資料,“臺灣位於北緯21度45分(南端七星岩)至25度38分(北端彭佳嶼),及東經119度18分(澎湖列島西之花嶼)至122度6分(基隆東北之棉花嶼)之間。” 

  他注意到琉球與臺灣的關係,“琉球群島與臺灣關係密切,其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頗多相同之處。或謂歷史上之臺灣,原包括琉球群島在內,惟本書未將其合併討論,但于都邑章下,附琉球群島一節,蓋權宜計也”。 

  該書第十一章“都邑(附琉球群島)”一節,對琉球群島做了簡介。因“琉球為我國所發現,距今蓋一千六百餘年,以內屬時期計,今亦五百七十余載,乃日人竊據,於今又七十年矣。夫臺灣為我先人故物,固應歸我,而琉球之為我故土,史信有徵,故尤當及時光復,茲恐國人重於彼而輕於此,故附論及之。”“地理上之琉球,係位於我東海之外緣,介於日本九州與臺灣之間,自東北而西南,蜿蜒海上凡八百浬,計包括七十余島,面積五千方公里,人口約八十萬”。 

  琉球群島包括北部諸島、中部諸島、南部諸島。“南部諸島計包括宮古諸島、八重山諸島及尖頭諸島三部分,亦稱先島群島。”“尖頭諸島,位於八重山諸島北,最西者魚釣島,其東為北小島、南小島,東北則有衝之北岩及衝之南岩,再東有黃尾嶼及赤尾嶼,均係小嶼。” 宋家泰編著《臺灣地理》中關於釣魚島資料,來源於日本人編寫的書籍。

  這裡必須指出的是,1895年至1945年日據下琉球群島包括古代的琉球群島和中國的釣魚島,及其他日佔島嶼。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