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星:臺灣社會的政治冷漠現象

2013-06-21 09: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20日刊載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陳星的評論文章,分析臺灣社會的政治冷漠現象。文章指出,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激烈政治變遷,臺灣的政治冷漠現象近年來逐漸增加,這是政治變遷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沉澱的結果,意味著政治變遷初期出現的政治參與狂熱已經煙消雲散,社會開始對政治變遷過程本身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思。

  全文內容如下:

  政治冷漠是與政治參與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在很多情況下也被稱為“政治不參與”,主要是指選民對自己所處政治體系的政治活動不感興趣,不願花時間和精力參與政治活動。政治冷漠的出現意味著民眾對政治的熱情不再,而政治參與也會相應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一般來説,政治冷漠往往在政治系統經歷了激烈政治變遷後運作趨於穩定時出現。政治冷漠的出現也意味著政黨政治的運作模式和政黨的動員系統都要進行相應調整,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否則政黨的發展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激烈政治變遷,臺灣的政治冷漠現象近年來逐漸增加。臺灣的政治冷漠程度可以用兩個指標衡量:一是選舉的投票率,二是電視政論節目的收視率。從投票率來看,地方選舉的投票率較為穩定,最高領導人選舉投票率下滑的趨勢較為明顯。自臺灣開放黨禁以來,最高領導人選舉投票率最高的時期是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和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前期,也就是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期,當時的投票率可以達到8成多,但是近年來投票率卻穩步下降到7成左右,未來還會進一步下滑。同時,臺灣的政論性節目收視率也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有的電視臺不得不關停或者對政論節目進行調整以適應這種變化。上述現象在相當大程度上反映出民眾對政治已經心生厭倦,越來越多的民眾平時不再關心政治的喧囂,甚至在選舉期間對政治也熱情不再。

  臺灣社會政治冷漠的出現是政治變遷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沉澱的結果。就政治變遷的基本規律而言,高度的政治參與往往發生在政治變遷的初期,特別是威權統治崩解的初期,非常容易出現參與爆炸的局面。民眾參與的熱情高漲,參與度也非常高,故而這一時期的投票率和政論節目的收視率都會達到相當高的水準。這種高度政治參與的出現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首先是民眾對競爭性選舉的新奇感,以及在這種制度下自己可以影響政治系統運作的自我判斷;其次是威權政治崩解以後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空間,各種政治勢力紛紛利用這些機會擴大自己的影響,並盡其所能動員群眾,而在威權政治崩解後不長的時期內,這種動員是相對容易的;再次,民眾在威權統治下被壓抑的政治訴求在短期內集中釋放出來,這些利益訴求都將政治參與作為必要的實現方式,從而推高了政治參與的水準。

[責任編輯:張潔]